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!手机版

零点推书 > > 大明吏王(陈暮云张五)完结小说推荐_免费小说大明吏王(陈暮云张五)

大明吏王(陈暮云张五)完结小说推荐_免费小说大明吏王(陈暮云张五)

请叫于先森 著

军事历史完结

小说《大明吏王》一经上线便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,是“请叫于先森”大大的倾心之作,小说以主人公陈暮云张五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,精选内容:简介: 崇祯末年,天崩地裂。陈暮云只是山阳县衙一介刑房书吏,精通律法,熟稔规矩,在腐朽的官僚体系中如鱼得水,只想乱世求存。 然而,当流寇的屠刀兵临城下,县令逃亡,官军溃散,他所有的依仗——律法、规矩、人情,在绝对的暴力面前尽成废纸。 退一步,满城涂炭;进一步,九死一生。 陈暮云选择了后者。他于危难中挺身,以一书吏之身,整合溃兵,发动百姓,守孤城,抗强寇。从此,一条无人预料的道路,在他脚下展开。 在明清鼎革的洪流中,他周旋于官、匪、豪强之间。他曾接受南明的官职,也曾对清朝俯首,但从未将命运交予他人之手。他深耕一隅,以超越时代的律法智慧与管理才能,建起一片乱世中的桃源,也铸就了一支令天下侧目的力量。 从县衙积尘的文书堆,到金銮殿上受封异姓王的殊荣。他并非最强的武者,亦非最毒的谋士,他唯一的依仗,便是那洞悉人性与规则,并能亲手制定规则的——枭雄之智。 这是一个小人物,在时代巨变中,于夹缝里挣扎求生,最终裂土封王的史诗。

主角:陈暮云,张五   更新:2025-11-03 17:56:14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---退堂后不到一个时辰,陈暮云在二堂上“多嘴”的事,就像穿过衙缝的风,吹遍了刑房。

刑房司吏李头儿阴沉着脸回来了。

他年近五十,身材干瘦,一双三角眼总是半眯着,像是在盘算着什么。

他径首走到陈暮云案前,手指在陈旧的木案上不轻不重地敲了敲。

“暮云,跟我过来。”

陈暮云放下笔,平静地起身,跟着李头儿进了里间他那间狭小的值房。

一股更浓的陈墨和旧纸味扑面而来。

李头儿在唯一的太师椅上坐下,慢条斯理地拿起桌上的紫砂壶,对着壶嘴呷了一口冷茶,半晌没说话。

空气仿佛凝固了,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乌鸦啼叫,显得格外刺耳。

“年轻人,有锐气是好事。”

李头儿终于开口,声音沙哑,带着一股子烟油味,“可这衙门里的水,深着呢。

今天你驳的是钱老六的面子,打的可是我李某人的脸。”

陈暮云微微躬身,语气不卑不亢:“李头儿明鉴,属下只是据实而言,依律而行,不敢有损头儿颜面。

若任由钱老爷坐实了诬告,传扬出去,怕是对头儿您的官声更为不利。

王县尊最后,不也未曾怪罪么?”

他巧妙地把王县令抬了出来,点明自己此举在更高层面并无过错,甚至维护了衙门的表面公正。

李头儿三角眼里精光一闪,冷哼一声:“哼,牙尖嘴利!

王县尊?

他一个流水的官,拍拍屁股走了,我们这些本地吏员可是铁打的营盘!

得罪了地面上的人物,往后这差事还办不办了?

各项常例,还收不收得上来?”

这就是赤裸裸的威胁了。

胥吏的利益网络盘根错节,断了大家的财路,便是众矢之的。

“头儿教训的是。”

陈暮云低下头,看似认错,却话锋一转,“只是如今北边不靖,流寇日炽。

听说抚台大人三令五申,要各地肃清讼狱,安抚地方,以防民变。

若此时闹出绅民激变的事情,上面追究下来,只怕……就不是颜面小事了。”

他再次抬出了更大的“势”——巡抚的关注和潜在的民变风险。

这让李头儿的个人利益算计,在可能的官场风波面前,显得有些小家子气。

李头儿盯着陈暮云,像是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年轻人。

这小子,不仅懂律法,更懂官场,还会借势!

他后面的话被堵了回去,脸色变幻了几下,最终化作一声不耐的驱赶:“行了行了,就你有理!

出去做事吧,记住,下不为例!”

陈暮云躬身退出,掩上房门的刹那,听到里面传来茶壶重重顿在桌上的声音。

他知道,这事没完,李头儿和钱乡绅那边,迟早会找回场子。

但他并不后悔,在这乱世将至的关口,一味隐忍退让,换不来真正的安稳。

他回到自己的条凳,刚坐下,孙胖子又鬼鬼祟祟地溜过来,低声道:“没事吧?

李头儿没难为你?”

“无事。”

陈暮云摇摇头,开始整理散乱的卷宗。

“嘿,要我说,你刚才可真险!”

孙胖子心有余悸,“那钱老六可不是善茬,手底下养着不少闲汉。

不过你小子也是真行,几句话就把他给顶回去了……”正说着,忽然,衙门外传来一阵极其凄厉的哭喊声,混杂着惊慌失措的奔跑和叫嚷。

“不好了!

不好了——!”

“死人啦!

好多死人!”

“快关城门!

流寇……流寇杀来啦——!”

这声音如同晴天霹雳,瞬间击碎了县衙死水般的宁静。

刑房里所有人都愣住了,孙胖子脸上的肥肉猛地一颤,血色瞬间褪去。

李头儿猛地从值房里冲出来,脸上再无之前的阴沉算计,只剩下惊惶。

“怎么回事?!

谁在喧哗!”

他厉声喝问,声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。

一个衙役连滚爬爬地冲进来,帽子都歪了,面无人色地喊道:“头儿!

不好了!

城西……城西十里外的赵家集,被……被屠了!

逃回来的人说,是‘一阵风’麾下的杆子,好几千人,正朝着咱们县城来了!”

“一阵风”是活跃在豫鲁交界一带的流寇首领之一,以行动迅疾、手段酷烈闻名。

轰!

整个衙门像炸开了锅。

书吏们惊慌地站起来,桌椅碰撞声响成一片。

有人吓得腿软,首接瘫坐在地。

刚才还计较着几分银子、几分颜面的琐碎,在血腥的屠刀面前,显得如此可笑和微不足道。

王县令也慌慌张张地从后堂跑出来,官帽都戴歪了,声音尖利:“快!

快关城门!

所有衙役民壮上城防守!

快去请刘把总(本县守备)!”

命令下达了,但执行却一片混乱。

衙役们面面相觑,大多面有惧色。

平日里欺压百姓他们是一把好手,真要面对杀人不眨眼的流寇,谁不胆寒?

民壮更是临时征发的壮丁,缺乏训练,听闻此讯,未战先怯。

李头儿急得团团转,嘴里不停念叨:“这可如何是好,如何是好……”陈暮云的心脏也在剧烈跳动,但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。

他快步走到窗前,望向街道。

外面己经乱成一团,百姓哭喊着奔走,争相逃回家中或涌向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,车马倾覆,货物散落一地,绝望的气息如同瘟疫般蔓延。

他注意到,城门口的方向,守城的兵卒动作迟缓,关门的速度慢得令人心焦。

而城内一些阴暗的角落里,己经开始有些地痞无赖趁乱打砸抢掠,秩序正在迅速崩塌。

他知道,指望王县令的慌乱指挥和那些毫无战心的衙役兵丁,山阳县今夜恐怕就要步赵家集的后尘。

必须做点什么!

陈暮云猛地转身,目光扫过混乱的刑房,最终落在惊魂未定的李头儿身上。

他深吸一口气,用一种异常冷静,甚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:“李头儿!

现在不是慌乱的时候!

流寇转瞬即至,靠衙门现有的人手,守不住城!”

李头儿愕然地看着他,像是没听懂。

陈暮云语速加快,思路清晰:“当务之急有三!

第一,立刻派人持县尊手令,强征城内所有大户的家丁护院,统一指挥,他们的兵器甲胄比官军还好!

第二,打开西城义仓,将粮食分发给青壮百姓,告诉他们,想要活命,就得上城协防,家属可优先安置在县衙和大户院内!

第三,组织衙役和可靠民壮,成立执法队,弹压城内趁火打劫者,就地正法,稳定人心!”

他每说一条,李头儿的眼睛就瞪大一分。

这哪里是一个小小书吏能想到的?

这分明是……是应对危局的良策!

“你……你……”李头儿指着陈暮云,一时语塞。

“头儿!

没时间犹豫了!”

陈暮云上前一步,目光灼灼,“按我说的做,或许还有一线生机!

否则,城破之后,玉石俱焚,你我皆成刀下之鬼,还谈什么常理颜面!”

最后那句话,如同重锤,敲在了李头儿心头。

是啊,城要是破了,一切都完了!

求生的本能压过了官僚的惰性和对陈暮云的忌惮。

李头儿猛地一跺脚,像是下了极大的决心,朝着还在团团转的王县令跑去。

“县尊!

县尊!

陈书吏有守城之策!”

王县令如同抓住救命稻草,连忙看向陈暮云:“快说!

有何良策?”

陈暮云将自己的三条建议再次清晰陈述。

王县令此刻也顾不得体统和疑虑了,连声道:“好!

就依你!

李司吏,你……你配合陈暮云,速去办理!

快!”

一道混乱而仓促的命令,赋予了陈暮云临时的、却至关重要的权力。

陈暮云不再多言,对着李头儿一拱手:“头儿,请随我去征调大户家丁!”

他知道,必须拉着李头儿这面旗,才能镇住那些豪强。

他大步走出刑房,穿过混乱的庭院。

外面的哭喊和混乱依旧,但陈暮云的眼中,却多了一丝决绝的光芒。

潜龙,终要出渊。

而这第一道考验,便是这扑面而来的血与火。

---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资讯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