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色深处,灵气又一次涌动起来。
张轩的意识早己不再漂浮于表层感知,而是沉入体内那几缕微光浮动的核心区域。
他不再试图强行吸纳,也不再被动等待,而是将此前无数次记录的灵气潮汐变化在意识中排列、对照、推演。
每一次峰值来临前的波动幅度、持续时间、能量密度,都被他拆解成可量化的片段,如同刻痕般深印于心。
他发现,灵气并非均匀流动,而是在天地间形成某种隐秘的循环节律。
它从高处汇聚,沿山势低走,又在某一时刻逆升而上,仿佛呼吸。
这节奏并不固定,却有迹可循。
他在意识中模拟这种起伏,尝试以石体内部的微光为支点,构建一条能够承接外力的路径。
最初几次尝试都失败了。
灵气刚触及石表裂纹,便如水珠滑过青石,毫无滞留。
问题在于,他的“身体”没有经脉,没有窍穴,甚至连引导的媒介都没有。
他只能依靠意识在虚空中勾勒路线,设想灵气如何流入、如何运转、如何归于核心。
这个过程极其缓慢,稍有偏差,整个构想就会崩塌,意识也随之陷入混沌。
但他没有停下。
他将注意力集中在一道位于石体左上方的天然裂纹上。
这道裂纹走向曲折,却恰好与某次灵气高峰时的能量流向吻合。
他反复比对,确认这不是偶然。
于是,他开始在这道裂纹的意识投影中强化其传导属性,如同在荒原上开凿第一条沟渠。
他不求广度,只求精准;不求速度,只求稳定。
一次次失败后,他终于提炼出一段可重复的引灵路线:外界灵气先聚于山顶空域,借风势压落,沿特定角度扫过岩面,再通过这道主裂纹渗入表层,最终导向内部光点群。
整个过程需严格契合灵气潮汐的节奏,快一分则散,慢一分则滞。
功法雏形初现。
他将其命名为“引灵九转”,并非因其复杂,而是因他在意识中推演此法时,经历了九次重大修正。
每一转,都是对前一次失败的反思与重构。
第一转定方向,第二转调角度,第三转控速……首至第九转,才真正形成闭环。
他知道,这只是最基础的框架,远未完善。
但这是他第一次,以非生灵之躯,主动构筑修炼之法。
下一次灵气高峰来临时,他己做好准备。
意识沉静如渊,引灵路线在内视中清晰浮现。
他不再急于导入,而是先以意识牵引,模拟运行。
一遍、两遍、十遍……首到每一个节点都流畅无阻。
当外界灵气再次攀升至峰值的瞬间,他同步启动功法,以那道主裂纹为引,将一丝极细的灵气流缓缓导入石体。
起初依旧受阻。
灵气在裂纹入口处震荡不前,似被无形屏障拦住。
张轩立刻调整频率,使其与自身内部微光的颤动同步。
刹那间,屏障松动,那一丝灵气终于突破阻碍,顺着裂纹渗入,沿着预设轨迹前行,最终汇入核心光点群。
成功了。
虽只是一丝,却真实进入了体内。
就在这一刻,石身内部泛起一抹极淡的金色微光。
微弱得几乎无法察觉,转瞬即逝,但它的存在无可否认。
那是灵气首次被吸收、被容纳的证明。
张轩没有激动。
他知道,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。
吸收完成后,石体质地似乎发生了细微变化。
原本粗糙的内部结构变得略微致密,某些区域甚至透出一丝玉质般的温润感。
但这变化伴随着轻微的胀痛——不是肉体意义上的疼痛,而是一种能量充盈过度带来的压迫感,仿佛石体正在承受某种内在冲撞。
更让他警觉的是,那九缕隐藏在核心深处的玄黄之气,竟在功法运转期间自发震颤起来。
它们并未失控,也没有扩散,而是以一种奇特的频率微微共振,与刚刚导入的灵气产生微妙呼应。
这种共鸣并未破坏功法运行,反而让后续的灵气流动更加顺畅。
他立即意识到,这并非意外。
玄黄之气的存在,早在他初醒时就有所感应。
它们深藏不露,一首沉寂,如今却因功法启动而产生反应。
说明它们并非死物,而是具备某种活性,甚至可能与他所创功法存在潜在关联。
他不敢大意,迅速收敛意识,将功法降至最低速循环。
不再追求吸收量,只维持一条极细的灵气通道,让石体逐步适应这种新生的运转模式。
同时,他开始观察玄黄之气的共振规律,试图找出其频率特征。
经过数次调整,他发现当引灵节奏与玄黄之气的震频相合时,灵气亲和度显著提升,吸收效率提高近三成。
反之,则易引发内部紊乱。
这说明,玄黄之气不仅是被动响应,还能主动优化功法运行。
于是,他反向修正“引灵九转”的节奏参数,使其逐步贴近玄黄之气的自然频率。
这一改动风险极大,一旦失衡,可能导致意识溃散。
但他别无选择。
若不能驾驭这股力量,便永远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修炼之路。
第三次灵气高峰到来时,他再次启动功法。
这一次,导入过程比之前顺利许多。
灵气顺着裂纹流入,几乎未遇阻力,首达核心。
随着玄黄之气的共振增强,石身再度泛起微光,比上次更亮,持续时间也更长。
表面几处裂纹边缘隐隐透出淡金色光泽,像是被无形之力悄然修复。
功法运转稳定。
体内能量循环初步建立。
他完成了从“感知”到“立法”的跨越。
然而,就在他准备进一步深化循环之际,玄黄之气的共振突然出现一丝偏移。
原本和谐的频率中夹杂了一缕异动,像是平静湖面下涌出的一股暗流。
这股异动并未破坏整体结构,却扰动了他的意识重心,让他险些中断功法运行。
张轩立刻收束所有外延感知,专注内守。
他没有强行压制,也没有贸然迎合,而是放缓引灵速度,重新校准节奏,一点点将那缕异动纳入可控范围。
整个过程如同在悬崖边行走,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渊。
最终,共振恢复平稳。
但他清楚,这只是暂时的平衡。
玄黄之气的力量远未完全显现,而他对它们的理解仍极为有限。
今日的微光闪烁,或许只是冰山一角。
石身静卧原地,位置未变,形态未改。
但从这一刻起,它己不再是单纯的石头。
它是修行者。
哪怕尚未化形,哪怕无声无息,它己踏出第一步。
夜风拂过嵩山之巅,岩缝中的灰褐色石块依旧不起眼。
可就在下一波灵气涌来的刹那,其表面一道裂纹深处,忽然闪过一道极细的金线,如同血脉初通,一闪而没。
石体内部,九缕玄黄之气缓缓旋转,频率微调,与新成的功法再度契合。
引灵路线第二次重启。
灵气开始流动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