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爸还在里屋睡着,昨晚我拿了你家院子的葱,没偷,明天还你颗大萝卜。”
杨子贺边擦着手,边把一兜刚摘的野菜搁到厨房门口。
周尚林捏了捏腮帮子,不理会杨子贺的满嘴花花,“你这叫现摘现吃,本地食材推广大使。”
说着,门上的铜铃叮当一声,刘阿姨风风火火地推门进来,手里一把大勺子和两根干辣椒像两杆令旗。
“小子,听说你要把老尚家的馆子从泥里扒出来?
这胆量不小。”
她一进厨房就利索地围上围裙,目光在灶台和冰柜间转了一圈。
周尚林摸了摸鼻尖,压低声音:“阿姨,你可得帮我。
你那把勺子和你的嘴,镇上没谁敢惹。”
刘阿姨哼了一声,突然把手里的勺子拍在案板上,“可别光拿嘴皮子唬我。
先说清楚,你到底想怎么干?”
杨子贺凑近,眼睛里闪着八卦的光,“他呀,要干大的!
听说要砸传统那口锅,做新菜呢。”
刘阿姨一听,眉毛立马飞天,“噫!
创新?
小镇上有谁敢不用酱油和花椒?
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玩意,咱这,讲的是地气!”
“阿姨,”周尚林忙上前一步,“不是改祖宗的规矩,是在原来的味道上加点心思——比如咱家的粉蒸肉,我试过加柠檬皮和南瓜泥,口感多一层,有点异国风,但又不是怪事。”
刘阿姨不说话,只是拿勺柄敲着锅沿,声音和厨房的钟表一起吱呀作响。
杨子贺插科打诨:“搞不好能卖上热搜,火锅加酸奶那种。”
周尚林抬手要拍他,刘阿姨却忽然笑起来,眼里透着考验的意味。
“创新不是坏事,但你要懂得谁吃你的饭,谁记得你的汤。
别变着花样把老家的菜名都丢了。”
她转身拉开冰柜,把一只腌好的猪肘拍到案板上。
“来,把你那创新法子使出来,让我见识一下,你是不是嘴上功夫比锅里的强。”
厨房一下热闹,周尚林换上围裙,挥刀切肉,动作麻利,杨子贺在旁边递调料,刘阿姨则紧盯周尚林的每一步。
“腌料得先下,葱姜蒜细末搅一圈,再加南瓜泥。
老汤留着,柠檬皮也要——但只要一点,要藏着不显山露水,像偷桃子一样。”
周尚林边说边操作,手中的刀切肉如风,两三下,猪肘己成均匀的块,小镇夕阳从窗外斜进,暖光铺满案板。
刘阿姨端详片刻,面无表情地把一小块塞进嘴里——几秒后,她嘴角抽动,勺子敲在桌面,“还真有点意思。
那股果香混得很顺,不抢风头,但又让人嘴里回甘。”
杨子贺见状,高兴得扭了个腰,“阿姨认可,就是半点成了!”
刘阿姨把手里的勺子插到围裙兜:“不过,菜单可不能全换花样。
你要创新,也得留一碗祖传的酱爆肉。”
她边说边指着墙上泛黄的菜谱纸条,那是小镇所有人舌尖的记忆,“小尚啊,别让老家的味留下遗憾。”
周尚林郑重地点头,“我保证,不会丢了老店的根。
咱们既要做别人没吃过的,也要做大家记得的。”
厨房里的气氛松弛下来,三个人围在小桌,边尝边聊。
刘阿姨偶尔拿筷子戳杨子贺的手:“你这手,别尽往肉盆里伸!”
杨子贺嘿嘿一笑,“阿姨,你不教他,他连盐巴都得问我在哪里买。”
周尚林拧了拧杨子贺的耳朵,又向刘阿姨鞠个躬,“阿姨,明天正式开店,你坐镇前台,我和杨子贺后厨开锅,能不能把镇上招牌拉拢过来,全看你撑场面。”
刘阿姨眯起眼,像要看穿周尚林的魂,“你小子长大了,这次,我给你撑腰,一起拼。”
傍晚,小镇的烟火气渐浓,餐馆门口陆续有人探头张望。
有人低声讨论:“听说老尚家要换新菜,以前那猪肘就香,现在啥味道?”
杨子贺见了,忙招呼:“别怕,新老都是一锅炖,谁吃不惯给我说!”
门外的风吹进厨房,把丝丝凉意和市井热闹混在一起。
周尚林收拾好案板,望着老旧的菜单和新做成的猪肘,心里隐隐有些激动。
他知道,这只是开始。
明天开张,他们将迎来第一批顾客,也将面对小镇最苛刻的嘴巴。
刘阿姨拍了拍他的肩,“小尚,店是你的,也别怕失败。
好饭不怕晚,好锅不怕翻。”
灯下三人的身影拉长,厨房里烟火未散,门外脚步声渐响。
杨子贺眨眨眼:“对了,明天林茉也可能来,还听说她跟黎承恩有点交情,一场热闹在后头。”
周尚林怔了下,想起那个镇上传言中的烘焙师,心头既紧张又期待。
明天,老店的新生,将在人情、创意和羁绊间揭幕。
他向小镇的夜色望去,拳头微微握紧,像是在捏住自己即将烹饪的梦想与希望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