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推书 > > 魂穿吴三桂我踏破北京城,迎娶大玉儿,康熙是我孙儿(吴军南京)热门网络小说推荐_免费完结版小说魂穿吴三桂我踏破北京城,迎娶大玉儿,康熙是我孙儿(吴军南京)
言情小说连载
长篇古代《魂穿吴三桂我踏破北京城,迎娶大玉儿,康熙是我孙儿》,男女主角吴军南京身边发生的故事精彩纷呈,非常值得一读,作者“平安喜乐小平平”所著,主要讲述的是:男女主角分别是南京,吴军,清廷的古代,穿越小说《魂穿吴三桂:我踏破北京城,迎娶大玉儿,康熙是我孙儿》,由新晋小说家“平安喜乐小平平”所著,充满了奇幻色彩和感人瞬间,本站无弹窗干扰,欢迎阅读!本书共计5997字,1章节,更新日期为2025-11-11 21:58:05。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.com上完结。小说详情介绍:魂穿吴三桂:我踏破北京城,迎娶大玉儿,康熙是我孙儿
主角:吴军,南京 更新:2025-11-12 02:11:04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巴陵江畔,战船密布,黑压压的船影隐没在雾气之中,宛如潜伏的巨兽。我猛然睁开眼,
头痛欲裂。耳边是金戈铁马的嘶吼、战鼓的轰鸣,还有将士们低沉的哀叹。我躺在军帐之中,
身披铠甲,手按佩剑,帐外寒风呼啸,帐内烛火摇曳。我低头看着自己布满老茧的手,
青筋凸起,虎口有旧伤——这不是我的身体,但记忆却如潮水般涌来。我死了。在现代,
我是一名研究清史的青年学者,因车祸猝然离世。再睁眼,已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,
三藩之乱爆发的第二年。我魂穿到了吴三桂身上,正值大军攻至长江流域,
荆州、武昌久攻不下,粮草告罄,士气低迷,清廷已断绝议和,康熙帝年少气盛,
亲笔朱批:“逆贼吴三桂,罪不容诛,必剿灭以正国法!”帐外脚步声杂乱,几名将领闯入,
面色凝重。“王爷,清廷回书已至,拒绝议和,康熙小儿竟称您为‘逆贼’!
”说话的是副将马宝,声如洪钟,却难掩焦虑。我缓缓起身,目光如电扫过众人。
“本王早知如此。康熙年少,岂肯与我分江而治?他要的是天下一统,而我,
是他登基第一道试金石。”“那……我们该如何?”参将王屏藩低声问,“粮草仅够半月,
荆州城坚,清军援兵将至,再不退,恐有全军覆没之危。”“退?”我冷笑,“退守云南?
那是自寻死路!云南山高路远,地瘠民贫,清廷只需围而不攻,三年之内,我军自溃。
至于投降……”我目光骤冷,“你们以为,
康熙会饶过一个曾引清兵入关、又反叛的‘平西王’?”帐中一片死寂。我踱步至沙盘前,
指尖划过长江流域的地形。荆州、武昌、南京、北京……我的目光最终停在南京。
“朱元璋起于濠泗,贫贱布衣,却能北伐成功,驱逐蒙元,为何?”我缓缓道,“高筑墙,
广积粮,缓称王。他不急于争一城一地,而谋天下大势。”众将面面相觑。
这不像是他们认识的吴三桂。那个优柔寡断、沉迷权位的老将,何时有此等气魄?“王爷,
您是说……我们不攻荆州,也不退云南?”马宝试探着问。“正是。”我转身,目光如炬,
“我们佯攻武昌、荆州,制造久战之象,诱清军主力云集江北。而我,亲率三万精锐,
轻装简从,顺江东下,直取南京!”“什么?!”众将哗然。“南京乃江南重镇,江防严密,
岂是轻兵可取?”“且长江水道被清军水师控制,贸然东下,恐遭截击!”“王爷,
此乃孤注一掷,稍有差池,全军覆没!”我猛然拔剑,寒光一闪,
帐中一名将领头颅落地——正是方才力主投降的总兵杨珅。鲜血喷涌,溅在沙盘之上,
染红了“武昌”二字。“动摇军心者,杀无赦!”我持剑立于血泊之中,声如雷霆,
“我吴三桂,不退云南,不乞和,不求饶!我要取北京,坐紫禁城!谁若再言退、言降,
与此人同例!”满帐将领跪伏于地,无人敢抬头。我收剑入鞘,环视众人。“即刻起,
全军分三路:一路佯攻荆州,一路虚张声势围武昌,制造我军困顿于长江中游之假象。
其余精锐,随我秘密集结,三日后,夜渡巴陵,顺流东下!”“可水师不足,
如何突破清军江防?”马宝仍存疑虑。我嘴角微扬。“清军以为我困于粮草,
必防我西退或南逃,绝不会料我敢逆流而下,直扑其江南腹地。我军可借夜雾、逆风、暗流,
分批渡江,潜行东进。待他们反应过来,南京已在掌中。”我抬头望向帐外夜空,星光黯淡,
唯有江风呼啸。“南京一旦得手,江南震动,漕运中断,清廷财政将崩。届时,
我可号令天下,联结反清势力,北上直取中原。朱元璋能从南到北,我吴三桂,亦可!
”三日后,夜。巴陵渡口,江雾如纱,笼罩千船万舸。三万精锐悄然登船,铠甲裹布,
马蹄包毡,刀剑藏鞘,唯闻江水拍岸之声。我立于旗舰船头,披玄色大氅,背负长剑,
目光如炬,直指东方。身后,马宝低声问:“王爷,若南京有备,我军深入敌境,恐成孤军。
”我轻笑。“正因他们以为我不敢,我才能成。兵者,诡道也。天下之事,不进则亡。
退一步,便是万丈深渊;进一步,或可开天辟地。”我缓缓抬起手,指向江流尽头。
“传令——全军启航,目标:南京!”战船缓缓离岸,隐入浓雾,如幽灵般滑入长江主道。
江水滔滔,载着三万将士的命运,也载着一个穿越者的野心与孤勇。夜色深沉,
唯闻橹声低咽。我伫立船头,望着北方,低声念道。“朱元璋能从南到北,我吴三桂,亦可!
这一局,我赌的是天下!”江风卷起我的衣袍,猎猎作响,仿佛战旗招展,
预示着一场席卷天下的风暴,正悄然拉开序幕。而此时,紫禁城中,
年轻的康熙帝正于乾清宫批阅军报,忽闻太监奏报。“吴三桂军仍在猛攻荆州,
似无东进之意。”康熙轻哼一声。“吴三桂老矣,不过垂死挣扎。传令阿密达,严防长江,
勿使一船东下。”他不知,就在他落笔之际,那支被他视为“困兽”的军队,
已悄然滑入江心,正朝着大清的心脏——南京,疾驰而去。江风凛冽,吹动战船上的旗帜,
却吹不散那股压抑而炽烈的战意。船头立着一位身披玄色战袍的老将,银须微扬,
目光如炬——正是我,平西王吴三桂。“五日疾行八百里,清军尚在武昌调兵,
我们已抵南京城外。”我低声自语,声音如铁石相击,“兵贵神速,此乃‘疾雷不及掩耳’,
正是‘攻其不备,出其不意’。”我身后,军师刘玄躬身道。“主公妙算,
早已用‘声东击西’之计,命偏师在九江大张旗鼓,佯攻湖口,引得清军主力西顾。
而我主力精锐,轻装简从,夜渡江流,直扑南京。此乃‘调虎离山’,又兼‘暗度陈仓’,
双计并用,南京岂能不破?”我嘴角微扬,眼中闪过一丝锐光。“南京乃江南重镇,
六朝古都,控扼漕运,富甲天下。清廷以为我军困于西南,岂知我早已布下暗线,
内应已就位。”话音未落,前方探马飞报。“南京城门紧闭,守将赫舍里·图海新调任未久,
城防未稳,百姓怨苛税久矣。我方细作已潜入城中,只待信号,便开东门。”“好!
”我猛然握拳,“传令三军,熄火掩灯,衔枚疾进。待子时三刻,里应外合,一举破城!
此战,不用强攻,而用‘浑水摸鱼’——趁其未备,乱中取利。”子时三刻,
南京城东门突然火起,喊杀声四起。图海惊起,披甲登城,只见城外火光冲天,
吴军如潮水般涌来。更令人惊骇的是,城内竟有百姓举火响应,街巷中鼓噪不断。“不好!
有内应!”图海怒吼,“速调兵守城!”然而为时已晚。东门轰然洞开,
吴军铁骑如黑潮涌入,直扑城中心。图海仓促组织抵抗,却因兵力分散、士气低落,
不到两个时辰,便被吴军分割包围。他本人在巷战中被伏兵所擒,束手就缚。天未亮,
南京城头已换旗帜——不再是清廷的黄龙旗,而是吴军所立的“兴明讨虏”大旗。
我策马入城,身后是整齐的铁甲之师。我下令。“封存府库,不许劫掠;开仓放粮,
赈济饥民;张贴告示,安抚百姓。”城中百姓初时惶恐,见吴军纪律严明,不扰民居,
反开仓济贫,纷纷跪地叩谢。有老儒生捧着《春秋》出迎,颤声道。“王师归来,
江南有望矣!”我下马扶起老者,慨然道。“某虽起于边陲,然心系华夏,志在复明。
今举义旗,非为私利,实为驱逐胡虏,恢复汉室正统。
此乃‘借尸还魂’之计——借南明之名,聚天下之心,成反清大业。
”我随即在南京城内设“兴明府”,恢复南明旧制,重开科举,广纳贤才。
江南士绅闻风而动,纷纷归附。昔日因抗清被贬的遗臣、因文字狱逃亡的文人,皆来投奔。
“主公此举,乃‘树上开花’。”刘玄笑道,“借南明之名,行割据之实,既得民心,
又避清廷口实。名正而言顺,师出而有名。”我点头。“然也。但名不掩实,须得实权。
南京既下,江南赋税尽归我手,漕运在握,兵源粮草无忧。此乃‘釜底抽薪’,
断清廷江南之血,养我军之气。”我随即发布《讨清檄文》,历数清廷暴政,
自称“兴明讨虏大将军”,号召天下汉人共举义旗。檄文传遍江南,响应者如云。与此同时,
我密遣心腹,持亲笔书信,分赴福建、广东。“耿精忠与我有旧,尚之信虽为清将,
然其父尚可喜旧部多有不满。可施‘反间之计’,挑动其内部矛盾,诱其举兵北上。
”我对刘玄道,“若能三面齐发,清军首尾难顾,长江防线必溃。”刘玄抚须赞道。
“此乃‘围魏救赵’之变体——我攻南京,逼清廷调兵回援,减轻西南压力;再联耿、尚,
形成三路并进之势,使清廷疲于奔命。妙哉!”数日后,捷报频传。耿精忠在福建起兵,
称“复明将军”。尚之信在广东诛杀清廷使者,宣布“反正”。我立于南京城楼,远眺北方。
晨曦初露,江面如金,京杭大运河上商船往来,一派生机。“南京已得,北伐之路,
自此开启。”我缓缓道,“然天下未定,清廷根基尚在。接下来,
须用‘连环计’——以江南为基,联络各路义军,分化清廷内部,待其内乱,再挥师北上。
”刘玄轻声道。“主公可还记得当年在山海关,也曾立于城头,望见清军铁骑入关?今日,
网友评论
资讯推荐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