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!手机版
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四合院之贾东旭的悠闲生活

第2章 出院归家,初入四合院

发表时间: 2025-08-20
第二天一早,医生复查后确认贾东旭身体无大碍,准许出院回家休养。

贾张氏早早就在病房里收拾好了东西,把工会送的奶粉和水果小心翼翼地包进布包里,又把那五块钱揣在贴身的口袋里,里三层外三层地摸了好几遍,才放心地跟着贾东旭和秦淮茹往医院外走。

初秋的北京己经有了凉意,清晨的阳光透过光秃秃的树枝洒下来,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。

路边的自行车***此起彼伏,穿着蓝色工装或灰色干部服的人们行色匆匆,墙上刷着“劳动最光荣人人争当先进生产者”的红色标语,空气中弥漫着煤烟和淡淡的粮食香气,一切都带着浓厚的六零年代印记。

贾东旭穿着秦淮茹洗干净的蓝色工装,虽然身体还有些虚,但比起昨天己经好了很多。

他走得不快,一边适应着这具年轻的身体,一边打量着周围的环境。

街道不宽,两旁是低矮的平房,偶尔能看到几个戴着红领巾的孩子背着书包跑过,嘴里还哼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儿歌。

“慢点走,别着急。”

秦淮茹走在他身边,时不时扶他一把,眼里满是关切,“医生说了,回家还得好好歇着,不能累着。”

“我知道,没那么娇气。”

贾东旭笑了笑,转头看向她,“昨天让你跑了好几趟,辛苦你了。”

秦淮茹脸颊微红,摇摇头:“不辛苦,你是我丈夫,我照顾你是应该的。”

结婚这么久,贾东旭还是第一次跟她说这么温柔的话,让她心里像揣了个暖炉,热乎乎的。

贾张氏跟在两人后面,看着儿子和儿媳相处和睦,心里也舒坦,嘴上却忍不住念叨:“小秦啊,不是妈说你,以后家里的活儿你多担待点,让东旭好好养身体。

他可是咱家的顶梁柱,要是垮了,咱们娘俩喝西北风去?”

“妈,我知道了,家里的活儿我会多做的。”

秦淮茹连忙应道,不敢有丝毫反驳。

她知道婆婆的脾气,顺着她就好。

贾东旭皱了皱眉,回头对贾张氏说:“妈,秦淮茹在厂里上班也累,家里的活儿咱们一起分担,不用都让她干。

等我好了,重活儿我来干。”

他不想让秦淮茹像原著里那样,活得那么累,里里外外操持,还得看婆婆脸色。

贾张氏愣了一下,瞪了贾东旭一眼:“你这孩子,刚出院就替她说话?

女人家干点活儿怎么了?

谁家媳妇不是这么过来的?”

话虽这么说,但语气却没那么强硬了。

儿子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,她现在是一点气都舍不得让他受。

贾东旭笑了笑,没再争辩。

有些观念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变的,得慢慢来。

他转头看向秦淮茹,给了她一个安抚的眼神,秦淮茹心里一暖,脚步都轻快了些。

三人一路走着,没过多久,就到了他们住的地方——红星西合院。

这是一个典型的老北京西合院,门口有两扇斑驳的朱漆大门,门框上贴着褪色的春联,门楣上方挂着一块木牌,上面写着“红星西合院”五个字。

推开吱呀作响的大门,迎面是一个影壁墙,墙后面就是西合院的院子。

院子不算小,分前院、中院和后院,住着十几户人家。

院子中间有一口水井,旁边堆着一些杂物和过冬用的煤块,几棵老槐树的叶子己经开始泛黄,偶尔有几片飘落下来。

此时正是上班时间,院子里人不多,只有几个老太太坐在门口晒太阳,一边择菜一边闲聊。

“这不是贾家的吗?

东旭出院了?”

一个坐在门口择豆角的老太太看到他们,热情地打招呼。

“是啊,王大妈,今天刚出院。”

贾张氏连忙笑着回应,这是前院的王大妈,为人还算和善。

“看着精神好多了,那就好,那就好。”

王大妈点点头,目光落在贾东旭身上,“东旭啊,可得好好养着,身体是革命的本钱。”

“谢谢王大妈关心,我会的。”

贾东旭笑着回应。

他记得这位王大妈,在院里不算太出彩,也不爱掺和是非,是个老实本分的人。

“这不是贾嫂子吗?

东旭兄弟出院了?”

一个洪亮的声音从旁边传来,只见一个身材高大、穿着白色背心的壮汉端着一个搪瓷盆从屋里出来,盆里还冒着热气,显然是刚做好早饭。

贾东旭心里一动,这不是傻柱吗?

何雨柱,轧钢厂的厨师,为人仗义,但脾气火爆,尤其护着秦淮茹,是院里的“能人”,也是原著里推动剧情的关键人物之一。

“是柱子啊,刚出院,正往家走呢。”

贾张氏笑着回应,对傻柱的态度明显比对王大妈热络。

傻柱是厂里的厨师,手里有“油水”,偶尔能从食堂带点肉菜回来,院里谁家不想跟他打好关系?

傻柱的目光落在贾东旭身上,咧嘴一笑:“东旭兄弟,感觉咋样?

昨天听厂里说你晕倒了,我还想着下班去医院看看你呢,结果被师父留下加班了。”

他说着,又看向秦淮茹,“淮茹妹子,你也别太担心,东旭兄弟年轻,养养就好了。”

“谢谢你啊柱子哥。”

秦淮茹感激地笑了笑。

“谢啥,都是一个院的邻居,客气啥。”

傻柱摆摆手,目光在秦淮茹脸上停留了几秒,才转向贾东旭,“对了东旭兄弟,你这得好好补补,回头我从食堂给你带点骨头回来,让淮茹妹子给你炖个汤,补补身子。”

贾张氏一听这话,眼睛都亮了:“那可太谢谢你了柱子!

你真是个热心肠!”

贾东旭心里却有些不舒服。

他知道傻柱对秦淮茹有意思,虽然现在还没到后来那种地步,但这种若有若无的关心己经开始显露。

而且他不想欠傻柱的人情,原著里贾家欠傻柱的人情太多,最后都成了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。

“不用了柱子哥,谢谢你的好意。”

贾东旭笑着摆手,“医生说了,我这是营养不良,得清淡饮食,不能大补。

再说厂里己经给了补助,家里也能买得起骨头,就不麻烦你了。”

傻柱愣了一下,显然没料到贾东旭会拒绝。

以前贾东旭对他可是很热情的,从来不会拒绝他的好意。

他看了贾东旭一眼,见他神色真诚,不像是客套,便挠了挠头:“那行,你要是想吃了就跟我说,我随时能从食堂给你带。”

“好,谢谢你啊柱子哥。”

贾东旭客气地说道,拉着秦淮茹就往前走,“妈,咱回家吧,我有点累了。”

贾张氏还想说什么,被贾东旭拉了一把,只好跟着往前走,嘴里还不忘念叨:“你这孩子,跟柱子客气啥?

他是你同事,又是邻居,互相帮衬是应该的。”

傻柱看着三人的背影,摸了摸后脑勺,总觉得今天的贾东旭有点不一样,但具体哪里不一样,他又说不上来。

贾家住在中院,是一间不大的正房,带着一个小厨房。

房子不算新,墙皮都有些脱落了,院子里还堆着一些柴火和杂物。

“快进屋歇着。”

贾张氏推开房门,连忙招呼贾东旭,“小秦,快给东旭倒杯水,我去把东西收拾一下。”

贾东旭走进屋里,打量着这个“新家”。

屋子不大,分里外两间,外间是客厅兼饭厅,摆着一张八仙桌和几把椅子,墙上挂着一张毛主席画像,旁边还有一个掉漆的柜子。

里间是卧室,放着一张双人床和一个梳妆台,都是很旧的款式,但收拾得还算干净整洁。

整体来说,家里虽然简陋,但还算温馨,比他想象中要好一些。

秦淮茹给贾东旭倒了杯温水,扶他坐在椅子上:“你先歇会儿,我去厨房看看有没有什么吃的,给你做点早饭。”

“不用麻烦了,我不饿。”

贾东旭摇摇头,“对了秦淮茹,你去把我的工资条找出来,我看看这个月发了多少工资。”

他得弄清楚家里的经济状况,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。

“哎,好。”

秦淮茹应着,转身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铁盒,从里面取出一张折叠整齐的工资条递给贾东旭。

贾东旭接过工资条,上面用钢笔写着他的名字和工资数额:贾东旭,月工资32元5角,扣除互助金1元,实发31元5角。

三十多块钱,在这个年代不算低了,足够一家三口的基本开销。

但贾东旭知道,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,一方面是因为要接济秦淮茹的娘家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贾张氏太“抠”,什么都舍不得买,顿顿都是粗粮野菜,长期下来,身体自然受不了。

“这个月工资还没花吧?”

贾东旭问道。

“还没呢,刚发下来没几天。”

秦淮茹点点头,“妈说等你发了工资,凑一起买点过冬的煤和粮食。”

“嗯。”

贾东旭点点头,把工资条还给秦淮茹,“你收好吧。

对了,家里还有多少粮票和布票?”

秦淮茹愣了一下,还是老实回答:“粮票还有二十多斤,布票还有一丈二,都是这个月刚领的。”

贾东旭心里盘算着,粮票勉强够一家三口吃一个月,但肯定顿顿都是粗粮。

布票更是紧张,冬天快到了,一家三口都得添件棉衣,一丈二的布票根本不够用。

看来改善生活的第一步,就是得想办法多弄点票证和钱。

“东旭,你跟小秦说啥呢?

快进屋躺着去,别在这儿坐着着凉了。”

贾张氏收拾完东西从外面进来,见贾东旭坐在椅子上,连忙催促道。

“妈,我不困,跟秦淮茹聊聊家里的事。”

贾东旭笑着说,“对了妈,这个月的工资下来了,加上厂里给的五块钱补助,咱们家手里有三十多块钱了。

我想咱们买点肉和细粮,好好补补身体,你看行不?”

贾张氏一听这话,脸立刻就拉了下来:“买啥肉?

买啥细粮?

那多贵啊!

有粗粮吃就不错了,还想铺张浪费?

再说那钱得留着买煤和粮食,冬天快到了,没煤烧怎么过冬?”

“妈,我知道您想省钱,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。”

贾东旭耐心地解释,“我这次晕倒就是因为营养不良,医生说了,必须得好好补补,不然以后还得出事。

到时候不仅不能上班挣钱,还得花钱看病,那不更亏?”

贾张氏皱着眉,显然有些犹豫。

她确实想省钱,但更怕儿子的身体出问题。

贾东旭看出了她的心思,继续说道:“咱们不用买太多,就买两斤肉,几斤白面,够咱们吃几顿就行。

改善改善伙食,把身体养好了,我才能早点回去上班挣钱,到时候挣的钱比这买肉的钱多得多,您说是不?”

秦淮茹也在一旁帮腔:“妈,东旭说得对,他现在身体要紧,是得好好补补。

我少买两件衣服,把布票省下来,冬天的棉衣我自己改改就能穿,不用买新的。”

贾张氏看了看儿子苍白的脸,又看了看儿媳诚恳的眼神,心里终于松动了:“那……那就少买点,买一斤肉就行,白面也别买多了,掺着粗粮吃。”

“行,听您的。”

贾东旭见她松口,连忙答应下来,心里松了口气。

第一步总算成功了,改变贾张氏的观念虽然难,但也不是不可能。

“对了妈,”贾东旭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,“医生说我得多吃点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,咱们家院子里不是有块空地吗?

要不咱们种点青菜吧?

既省钱又新鲜。”

贾张氏眼睛一亮:“这个主意好!

我怎么没想到呢?

院里那块空地闲着也是闲着,种点青菜确实不错,夏天能吃个新鲜,冬天还能腌点咸菜。”

她这辈子最擅长的就是精打细算,一听能省钱,立刻就来了兴致。

“那等我好点了,就跟您一起把那块地翻一翻,种点菠菜、小白菜啥的,这些菜好养活。”

贾东旭笑着说。

他知道怎么讨好贾张氏,只要是能省钱、能让家里日子过得好的事,她一般都不会反对。

“不用你动手,你好好歇着,我自己就能弄。”

贾张氏摆摆手,“我以前在老家种过地,这点活儿不算啥。”

“那谢谢您了妈。”

贾东旭笑着说,心里暗暗点头,这第一步算是走稳了。

就在这时,门外传来一阵咳嗽声,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、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,手里还拿着一个小药瓶。

“东旭在家呢?

听说你出院了,我来看看你。”

中年男人笑着说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。

贾东旭心里一动,这是一大爷易中海,轧钢厂的八级钳工,院里的一大爷,为人正首,但心思深沉,一心想让傻柱给她养老,是院里的“权威”人物。

“是一大爷啊,快请进。”

贾张氏连忙热情地招呼,“劳您费心了,还特意跑一趟。”

“都是邻居,客气啥。”

易中海走进屋里,把手里的药瓶递给贾东旭,“这是我托人从上海带回来的鱼肝油,对身体恢复有好处,你拿着补补身子。”

贾东旭愣了一下,连忙推辞:“一大爷,这太贵重了,我不能收。”

他知道鱼肝油在这个年代有多金贵,易中海平时看着大方,实则精明得很,绝不会平白无故送这么贵重的东西。

“拿着吧,你刚出院,身体要紧。”

易中海把药瓶塞进他手里,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好好养身体,有什么困难就跟我说,院里能帮的肯定帮。”

贾张氏在一旁看得眼热,连忙说道:“哎呀,真是太谢谢您了一大爷!

您真是个大好人!

东旭,快谢谢一大爷。”

“谢谢一大爷。”

贾东旭只好收下药瓶,心里却提高了警惕。

无事献殷勤,非奸即盗,易中海这么做,肯定有他的目的。

易中海满意地点点头,又关心了几句贾东旭的身体状况,问了问厂里的情况,才话锋一转:“对了东旭,你这身体得养多久才能上班?

厂里那边有说法吗?”

“医生说至少得养一个月,我打算跟厂里请个长假,好好调理调理。”

贾东旭如实回答。

“嗯,应该的,身体是革命的本钱。”

易中海点点头,“不过你这一请假,家里的收入就少了,日子肯定不好过。

这样吧,你要是有啥困难,就跟我说,或者跟柱子说,他是你同事,又是院里的,肯定会帮你的。”

贾东旭心里冷笑,来了。

易中海这是在暗示他,让他跟傻柱搞好关系,最好能依赖傻柱,这样就能顺理成章地让傻柱“照顾”贾家,为他以后让傻柱养老铺路。

“谢谢一大爷关心,不用麻烦您和柱子哥了。”

贾东旭笑着摆手,“厂里给了补助,工资也照发七成,家里省着点花,够过日子了。

再说我年轻,恢复得快,用不了多久就能上班挣钱了。”

易中海愣了一下,显然没料到贾东旭会这么说。

以前的贾东旭虽然老实,但性子软,遇到困难总爱找人帮忙,今天怎么突然变得这么“要强”了?

他深深地看了贾东旭一眼,见他神色坚定,不像是客套,便笑了笑:“行,你有这份心就好。

那你好好休息,我就不打扰你了。”

“我送送您一大爷。”

秦淮茹连忙说道,把易中海送出了门。

贾张氏看着易中海的背影,忍不住念叨:“你这孩子,怎么跟一大爷说话呢?

一大爷是院里的管事人,跟他搞好关系有好处。

还有柱子,人家好心帮你,你还拒绝,真是不懂事。”

“妈,我知道您是为我好,但人情债最难还。”

贾东旭叹了口气,“咱们能自己解决的事,就别麻烦别人。

不然今天欠了人家的情,明天就得加倍还回去,划不来。”

贾张氏似懂非懂地看着他:“你这孩子,刚出趟院,怎么说话一套一套的?

跟变了个人似的。”

贾东旭心里咯噔一下,连忙掩饰道:“这不是在医院躺了两天,想通了一些事嘛。

以前总觉得跟邻居搞好关系就得互相帮忙,现在才明白,打铁还需自身硬,自己有本事了,别人才会真正瞧得起你。”

贾张氏琢磨了半天,觉得儿子说的好像有点道理,便没再追问。

秦淮茹送完易中海回来,见两人没再争论,松了口气,对贾东旭说:“东旭,我去做饭了,你想吃点啥?

我给你做点面条?”

“不用太麻烦,就做点小米粥吧,再蒸两个窝窝头。”

贾东旭笑着说,“对了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