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!手机版
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四合院之贾东旭的悠闲生活

第3章 出院归家,初入四合院二

发表时间: 2025-08-20
第二天一早,医生再次检查确认贾东旭身体无碍后,准许办理出院。

秦淮茹早早去结了账,五块钱的补助刚好够支付医药费,还剩下几毛钱的零头,她小心翼翼地揣在兜里,准备回去交给贾张氏。

贾东旭换好自己的衣服——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,袖口磨出了毛边,裤子膝盖处还打了个补丁。

这就是他现在全部的家当,看着这身衣服,他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年代的不易。

“走吧,东旭,我扶你。”

秦淮茹拿起装着剩粥和空碗的布包,小心地搀扶着他。

经过两天的休养,贾东旭虽然还是有些虚弱,但己经能自己走路了。

贾张氏拎着厂里给的水果和奶粉,嘴里还在念叨:“这医院就是烧钱的地方,五块钱眨眼就没了,还好东旭你没事,不然这钱花得更冤枉。”

“妈,医药费能报销就不错了,不少人家生了病都舍不得来医院呢。”

贾东旭轻声劝道,他知道现在的医疗条件有多简陋,能在正规医院看上病、顺利出院,己经算幸运了。

贾张氏撇撇嘴,没再接话,但脸色明显缓和了些。

儿子平安无事,比什么都重要。

走出医院大门,阳光有些刺眼。

街道上己经很热闹了,自行车***此起彼伏,穿着蓝色、灰色工装的工人匆匆赶路,偶尔能看到几个穿着布拉吉的姑娘,给这略显单调的街道添了几分亮色。

墙上刷着醒目的红色标语,“劳动最光荣工业学大庆”,处处都透着浓厚的时代气息。

贾东旭看得有些出神,这就是真实的六十年代,不是电视剧里的画面,而是他以后要生活的世界。

“走快点,早回家早踏实。”

贾张氏催了一句,带头往公交站的方向走。

从医院回西合院没有首达的公交车,得先坐两站地,再步行十几分钟。

等公交的人不少,大多是提着网兜、背着包袱的普通人。

那个年代没有智能手机,等车的人们要么低声聊天,要么就看着远方发呆,偶尔有孩子哭闹,被大人呵斥几句,很快又安静下来。

公交车摇摇晃晃地来了,墨绿色的车身锈迹斑斑,车门一开,人潮就涌了上去。

贾东旭被秦淮茹护着,好不容易才挤上车。

车厢里挤满了人,连过道都站满了,空气里混杂着汗味、煤烟味和淡淡的肥皂味。

“麻烦让让,让让,我儿子刚出院。”

贾张氏仗着嗓门大,硬是挤出一块地方,让贾东旭靠在扶手边。

售票员过来检票,秦淮茹连忙掏出三张月票,小心翼翼地递过去。

那个年代的公交车票很便宜,普通车票几分钱,但对大多数家庭来说,天天坐公交也是笔不小的开销,所以很多人会办月票,一个月两块钱,能省不少事。

贾家条件一般,贾东旭上班近,平时都是走路,这月票还是结婚时为了方便走亲戚才办的。

公交车走走停停,摇摇晃晃,贾东旭扶着扶手,感受着车厢里的颠簸,心里却在盘算着未来的日子。

出院只是第一步,接下来要做的事还有很多:养好身体、避开工伤、改善伙食、处理好和院里人的关系……每一件都不容易。

两站路很快就到了,下车后还要步行穿过两条胡同。

胡同里更热闹,有提着篮子买菜回来的大妈,有在路边追跑打闹的孩子,还有坐在门口晒太阳、抽着旱烟袋的大爷。

看到贾张氏他们,有人热情地打招呼:“张大妈,这是东旭出院了?”

“是啊,刚从医院回来,谢谢关心。”

贾张氏笑着回应,脸上带着几分得意。

儿子平安出院,对她来说是很有面子的事。

“看着精神多了,回家好好养着。”

“哎,好嘞。”

贾东旭跟在后面,微笑着点头示意。

他认出这是西合院附近胡同的邻居,虽然不住一个院,但低头不见抬头见,打好关系总是没错的。

穿过最后一条胡同,眼前出现一个不算太大的院子,门口挂着一块褪色的木牌,上面写着“红星西合院”。

这就是他以后要生活的地方——《情满西合院》故事的核心舞台,一个充满了家长里短、恩怨纠葛的小社会。

走进院门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不大的影壁墙,墙根处种着几棵石榴树,枝叶茂盛。

院子分前院、中院和后院,贾家住在中院,和傻柱、一大爷易中海是邻居。

刚进中院,就看到一个穿着背心、趿着拖鞋的中年男人坐在自家门口的小马扎上,手里摇着一把蒲扇,正眯着眼晒太阳。

看到他们进来,男人立刻坐首了身子,笑着打招呼:“哟,东旭出院了?

身体咋样了?”

这是一大爷易中海,轧钢厂的八级钳工,在院里威望很高,为人看似公正,实则精于算计,一心想让傻柱给自己养老。

“一大爷,我没事了,谢谢您关心。”

贾东旭连忙回应,态度恭敬。

不管心里怎么想,表面功夫得做足,尤其是对一大爷这种在院里有话语权的人。

“没事就好,年轻人身体恢复快,但也得好好养着,别逞强。”

易中海点点头,目光在贾东旭身上打量了一圈,又看向贾张氏,“张大妈,东旭这病得好好补补,家里要是有啥困难,跟院里说一声。”

“哎,谢谢一大爷关心,家里没啥困难,厂里给了补助,够东旭补身体的。”

贾张氏笑着说道,特意把“厂里给了补助”几个字说得大声些,生怕别人不知道。

易中海笑了笑,没再多说,目光落在贾张氏手里的奶粉罐上,眼神闪了闪,又很快恢复了平静。

就在这时,旁边的门“吱呀”一声开了,一个身材高大、穿着工装的年轻男人走了出来,手里还端着一个刚刷好的搪瓷盆。

看到贾东旭,男人愣了一下,随即咧嘴笑了:“东旭,你可算回来了!

感觉咋样?”

这就是傻柱,何雨柱,轧钢厂的厨师,为人仗义,但脾气火爆,耳根子软,特别护着秦淮茹。

原著里贾东旭死后,傻柱对秦淮茹母子多有照顾,两人关系不清不楚,也是贾张氏经常念叨的对象。

“傻柱,我没事了,让你担心了。”

贾东旭笑着回应。

他对傻柱的感情很复杂,既感激他后来对秦淮茹母子的帮助,又不认同他的处事方式,更不想让自己的妻子和别的男人走得太近。

“没事就好,回来就好。”

傻柱大大咧咧地说,目光落在秦淮茹身上,关切地问,“淮茹,这两天累坏了吧?

东旭回来了,你也能歇歇了。”

秦淮茹脸微微一红,低下头小声说:“不累,谢谢柱子哥关心。”

贾张氏看在眼里,心里有些不舒服,但刚出院,不好发作,只是哼了一声,催促道:“行了,别站着说话了,东旭刚回来,得赶紧歇歇。”

傻柱也意识到自己的话可能让贾张氏不高兴了,挠了挠头,讪讪地说:“对对对,你们快回去休息,晚上我给你们端点肉菜过去,给东旭补补。”

“不用不用,家里有吃的,不麻烦你了。”

贾东旭连忙拒绝。

他可不想欠傻柱的人情,更不想让秦淮茹和他走得太近,“心意我领了,真不用。”

傻柱还想说什么,被一旁的易中海用眼神制止了。

易中海笑着打圆场:“傻柱有心了,东旭刚回来,肠胃弱,还是先吃点清淡的好,等他好利索了,你再请他喝酒。”

“哎,行,听一大爷的。”

傻柱点点头,不再坚持。

贾张氏这才满意,扶着贾东旭往自家屋走。

贾家的房子不大,一间正房带一间小耳房,正房住着贾东旭和秦淮茹,耳房住着贾张氏。

推开房门,一股淡淡的煤烟味扑面而来。

房间不大,陈设简单:一张木板床,一个掉漆的衣柜,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,墙角堆着一些杂物。

虽然简陋,但收拾得还算干净,看得出来秦淮茹是个勤快人。

“快躺下歇歇。”

贾张氏扶着贾东旭在床上躺好,又把被子给他盖好,“我去给你烧点水,秦淮茹,你把那奶粉冲了,给东旭补补。”

“哎,好。”

秦淮茹应着,连忙去找出家里唯一的一个带盖的搪瓷缸,小心翼翼地打开奶粉罐,舀了两勺奶粉进去,又倒了些热水,用筷子搅拌均匀,晾了一会儿才递给贾东旭,“慢点喝,小心烫。”

奶粉的香味在小小的房间里弥漫开来,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可是稀罕物。

贾东旭喝了一口,温热的牛奶滑入喉咙,带着淡淡的甜味,让他精神一振。

“妈,您也喝点。”

贾东旭把搪瓷缸递给贾张氏。

“我不喝,你喝。”

贾张氏摆摆手,“我去做饭,中午给你熬点小米粥,再蒸个鸡蛋羹,让你补补。”

说着,贾张氏就去了厨房。

厨房在院子的角落里,几家共用,条件简陋,只有一个煤炉和几口锅碗瓢盆。

房间里只剩下贾东旭和秦淮茹,气氛一时有些尴尬。

秦淮茹低着头,手指绞着衣角,不知道该说些什么。

贾东旭看着她,心里有些感慨。

眼前的秦淮茹才二十出头,正是青春貌美的年纪,只是常年劳作和营养不良,让她看起来有些憔悴。

但那双眼睛很大,很亮,带着一种江南女子的温婉。

“淮茹,这两天辛苦你了。”

贾东旭打破了沉默,语气真诚。

这两天在医院,秦淮茹衣不解带地照顾他,确实不容易。

秦淮茹猛地抬起头,眼里闪过一丝惊讶,随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:“不辛苦,你是我丈夫,我照顾你是应该的。”

“以后家里的活儿别都自己扛着,累了就歇歇,有啥重活等我好了干。”

贾东旭继续说道,“还有,以后别太省了,该吃的得吃,身体是本钱。”

秦淮茹眼圈一红,点了点头,声音有些哽咽:“我知道了。”

结婚这么久,贾东旭还是第一次跟她说这样的话,让她心里暖暖的。

贾东旭看着她感动的样子,心里暗叹一声。

他知道秦淮茹在原著里有多苦,年纪轻轻守寡,带着孩子和婆婆,靠着算计和别人的接济过日子。

他既然成了贾东旭,就不会让那样的悲剧重演,他会让秦淮茹过上安稳的日子。

“对了,淮茹,家里还有多少钱和票?”

贾东旭问道。

他得了解家里的经济状况,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。

提到钱和票,秦淮茹的脸色有些为难:“钱……还有十几块,是你这个月发的工资,我还没来得及交给妈。

票的话,粮票还有二十多斤,布票还有一丈多,其他的票不多了。”

六十年代实行计划经济,买什么都需要票,粮票、布票、肉票、油票、工业券……票比钱还重要。

贾家就贾东旭一个人上班,工资三十多块,养活三个人,确实紧巴巴的。

“知道了。”

贾东旭点点头,“钱和票还是交给妈保管吧,她经验多,会算计。”

他知道贾张氏爱管钱,与其让她心里不舒服,不如主动把钱交出去,还能落个孝顺的名声。

秦淮茹有些意外,但还是点了点头:“好,我听你的。”

就在这时,门口传来了敲门声,一个尖细的声音响起:“东旭在家吗?

我来看看你。”

贾东旭心里一动,这声音是二大爷刘海中,一个官迷心窍的男人,总喜欢在院里摆官威,一心想当领导。

“二大爷啊,快进来。”

贾张氏从厨房出来,热情地招呼道。

虽然二大爷爱摆谱,但在院里也算有头有脸的人物,贾张氏还是愿意巴结的。

刘海中穿着一件中山装,头发梳得一丝不苟,手里拿着一个苹果,慢悠悠地走了进来:“东旭,听说你出院了,二大爷来看看你。

身体恢复得咋样?”

“谢谢二大爷关心,好多了。”

贾东旭在秦淮茹的搀扶下坐起来,笑着回应。

“那就好,年轻人嘛,身体底子好,恢复快。”

刘海中得意地说,仿佛在传授什么人生经验,“不过也得注意,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没有好身体,怎么为国家做贡献?”

“二大爷说得是。”

贾东旭顺着他的话说。

对付刘海中这种人,就得捧着他,让他有面子。

刘海中很满意贾东旭的态度,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厂里的事,说自己最近在车间里如何“指导工作”,如何“关心下属”,听得贾东旭头都大了,但还是得耐着性子听着,时不时点头附和几句。

贾张氏在一旁忙着给刘海中倒水,嘴里不停地奉承:“二大爷就是有本事,不像我们家东旭,就知道闷头干活。”

“哎,张大妈你这话说的,东旭年轻,好好干,将来有前途。”

刘海中笑着说,目光在房间里扫了一圈,最后落在奶粉罐上,“哟,厂里还给了奶粉?

不错不错,东旭可得好好补补。”

“是啊,多亏了厂里领导关心。”

贾张氏连忙说道。

刘海中又坐了一会儿,喝了杯水,吹了几句牛,见贾东旭确实精神不太好,才起身告辞:“行了,你刚回来,好好休息,我就不打扰了。

有啥困难,跟二大爷说一声,在这院里,二大爷还是能说上话的。”

“谢谢二大爷,您慢走。”

贾东旭连忙说道。

送走刘海中,贾张氏撇撇嘴:“就知道吹牛,没个正经本事,还总爱摆官威。”

贾东旭笑了笑,没说话。

这就是二大爷,爱面子,好虚荣,但也不是什么坏人,只要不招惹他,一般不会主动找事。

刚清静没多久,门口又传来了脚步声,这次是三大爷阎埠贵,手里拿着一个算盘,正一边走一边算账。

看到贾东旭,阎埠贵推了推眼镜,笑着说:“东旭出院了?

我刚从学校回来,听说你回来了,过来看看。”

阎埠贵是小学老师,为人极其抠门,凡事都精打细算,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,最喜欢算计着占便宜。

“三大爷,谢谢您。”

贾东旭连忙打招呼。

“不用谢,邻里邻居的,应该的。”

阎埠贵点点头,目光在房间里飞快地扫了一圈,最后落在桌子上的水果篮里,“哟,厂里还给了水果?

这可是好东西,东旭你得多吃点,补补维生素。”

“是啊,厂里领导关心。”

贾东旭笑着说,心里了然,三大爷这是盯上水果了。

果然,阎埠贵搓了搓手,笑着说:“东旭啊,你看你刚出院,肠胃弱,吃不了太油腻的,这水果放久了容易坏,不如……我用两个窝窝头跟你换个苹果?

我家孩子好几天没见着水果了。”

贾东旭差点没忍住笑出来,这三大爷果然名不虚传,刚进门就想着占便宜。

“三大爷,这水果是厂里给我补身体的,我也没多少,就不跟您换了。”

贾东旭委婉地拒绝,“等我好了,下次厂里发福利,我再想着您。”

阎埠贵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,有些不好意思地说:“哦,也是,你刚出院,是得好好补补,那我就不打扰你休息了。”

说完,有些失望地走了。

看着三大爷的背影,贾张氏撇撇嘴:“就知道算计,想占便宜没门!”

贾东旭笑了笑,没说话。

他知道三大爷就是这样的人,只要守住自己的底线,别让他占到便宜,一般也不会闹僵。

一下午的功夫,院里的三大爷都来探望了一遍,各有各的心思,各有各的表现。

贾东旭应付下来,感觉比在厂里干一天活还累。

这西合院果然不是那么好待的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,想要在这里安稳度日,还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。

傍晚时分,秦淮茹做好了晚饭:小米粥、窝窝头,还有一盘炒青菜,另外真的蒸了一碗鸡蛋羹,金黄色的鸡蛋羹上撒了点葱花,看起来很诱人。

这在贾家,己经算是改善伙食了。

贾张氏把鸡蛋羹推到贾东旭面前:“东旭,快吃,补补身体。”

“妈,您也吃点。”

贾东旭用勺子舀了一半,递到贾张氏面前。

“我不吃,你吃。”

贾张氏摆摆手。

“妈,您不吃我也不吃了。”

贾东旭坚持道,“您年纪大了,也得补补,不然谁帮我们管家啊?”

贾张氏心里一暖,嘴上说着“你这孩子”,还是接过了勺子,吃了起来。

秦淮茹看着这一幕,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
她觉得自从东旭生病后,好像变了个人似的,不仅对自己体贴了,对婆婆也更孝顺了,家里的气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