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:柏林余音
第一节:教堂钟声的终章
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,埃尔茨山脉西北麓的安娜贝格小镇,便被一阵刺耳的金属碰撞声打破了沉寂。镇子中心的安娜贝格教堂前,几名工兵正踩着临时搭建的木梯,小心翼翼地拆卸着钟楼顶端的铜钟。阳光透过薄雾洒在铜钟表面,那些曾经镌刻着宗教纹路的金属,此刻却失去了往日的庄严,只剩下冰冷的厚重感。
“动作快点!将军说了,这口钟必须在今天中午前送到熔铸厂,第一批子弹的生产可不能耽误!”工兵班长挥舞着手中的马鞭,对着动作稍慢的士兵呵斥道。一名年轻的工兵抬头望了望钟楼,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——他从小在小镇长大,每周日清晨的教堂钟声,曾是他记忆里最温暖的声音,如今却要变成夺走生命的子弹。
铜钟被缓缓吊下钟楼,落在铺着稻草的地面上,发出沉闷的声响。与此同时,小镇各处都传来了不同的喧嚣:军营里,起床哨声尖锐而急促,士兵们穿着尚未完全熨烫平整的军装,跌跌撞撞地跑出营房;镇子边缘的空地上,施工队正用炸药炸开坚硬的岩石,尘土飞扬中,推土机和起重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;就连曾经热闹的市集,如今也被改造成了临时训练场,木质的障碍物和射击靶整齐排列,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泥土的混合气味。
汉斯·冯·克劳斯站在临时师部的二楼窗口,指尖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雪茄,目光缓缓扫过小镇的每一个角落。临时师部设在原镇公所,墙壁上还残留着纳粹党旗的痕迹,只是如今已被贴上了第233步兵师的番号标识。他看着工兵连的士兵们按照图纸搭建火力点,那些图纸是系统提供的,线条精准,设计思路远超当下的军事水平——隐蔽的射击孔朝向山谷要道,地下掩体连接着弹药库和医疗站,甚至还预留了通风和排水系统,仿佛是为一场持久战量身打造。
“将军,工兵连传来消息,东侧的防御阵地已经完成了三成,按照这个速度,一周内就能达到初步防御标准。”参谋官推门进来,手里拿着一份进度报告,语气中带着几分振奋。冯·克劳斯点点头,将目光转向训练场:“新编的士兵训练情况怎么样?尤其是那些山地出身的人。”
“回将军,他们适应得很快!”参谋官立刻回答,“那些来自巴伐利亚山区的士兵,熟悉山地地形,攀爬和野外生存能力都很强,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山地射击和隐蔽侦察任务了。军官们正在重点培养他们,计划下周就组建山地营的核心小队。”
冯·克劳斯的嘴角微微上扬,又很快恢复了平静。他知道,这些变化只是开始,想要在乱世中立足,仅凭这些还远远不够。
第二节:倒计时下的秩序绿洲
冯·克劳斯走到办公桌前,打开了系统界面。淡蓝色的虚拟屏幕上,山地兵训练营的倒计时正在不断跳动——还剩4天12小时。这个倒计时提醒着他,时间紧迫,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费。
但比起虚拟的倒计时,小镇上实实在在的变化,更让他感到安心。就在三天前,第233步兵师突围到安娜贝格时,士兵们疲惫不堪,装备残缺,甚至有不少人因为连续作战而士气低落。而现在,小镇里随处可见秩序井然的景象:士兵们按照排班进行训练、执勤和休息,炊事班每天按时供应热食,医疗站里,受伤的士兵得到了及时的救治,就连小镇上的居民,也渐渐从最初的恐慌中平静下来,开始配合部队的工作——妇女们帮忙缝补军装,老人则为士兵们指引山地小路。
“将军,这是今天的物资统计报告。”后勤官走进来,将一份表格放在桌上,“目前我们的粮食还能维持一个月,药品和绷带略有短缺,但通过收缴附近溃散部队的物资,应该能补充一部分。最紧缺的还是石油和钢铁,工兵连的机械和熔铸厂的运转,都离不开这些。”
冯·克劳斯拿起表格仔细查看,眉头微微皱起。系统资源面板上,石油只有42单位,钢铁38单位,这样的数量,根本无法支撑大规模的防御建设和装备生产。“继续派人去收缴溃散部队的物资,另外,让侦察兵留意附近是否有废弃的工厂或仓库,或许能找到有用的东西。”他放下表格,语气严肃地说。
后勤官点点头,转身离开。冯·克劳斯再次走到窗口,目光望向远方的群山。安娜贝格就像一片隐藏在乱世中的绿洲,有着难得的秩序和平静,但他清楚,这片绿洲随时可能被战火吞噬。最大的隐患,便是与外部世界的信息隔绝——自从突围到这里后,他们与柏林的联系就变得断断续续,除了偶尔能收到一些混乱的无线电信号,再也没有得到过来自最高统帅部的明确指令。
“没有信息,就等于盲人摸象。”冯·克劳斯低声自语,手指轻轻敲击着窗台,“我们不知道柏林现在的战况,不知道盟军和苏军的推进速度,更不知道那些旧权力中心的人,会对我们这个‘突围部队’抱有怎样的态度。”
他走到电台旁,看着操作员正在调试设备,屏幕上满是杂乱的电波信号。“还没有收到柏林方向的清晰信号吗?”冯·克劳斯问道。操作员摇摇头,无奈地说:“将军,柏林方向的信号太混乱了,大部分都是士兵的绝望呼号,还有一些明码发出的最后指令,根本没有有价值的信息。”
冯·克劳斯沉默了。他知道,不能再这样被动等待下去,必须主动出击,弄清楚柏林的情况——这不仅关乎第233步兵师的未来,更关乎他接下来的每一步计划。
第三节:来自地堡的微弱信号
正午的阳光变得炽热,小镇上的喧嚣渐渐平息了一些,士兵们趁着午休时间短暂休息,只有施工队和电台操作员还在忙碌。贝尔曼中校拿着一份电报稿,快步走进临时师部,脸色凝重得像是笼罩了一层乌云。
“将军!有重大发现!”贝尔曼中校走到冯·克劳斯面前,将电报稿递了过去,“我们刚才调试到一个特殊频率,捕捉到了一段微弱的加密信号,经过初步判断,呼号是最高指挥部残留的,很可能是从总理府地堡发出来的!”
冯·克劳斯心中一紧,立刻接过电报稿。电报稿上只有一些零散的字符,显然还没有完全破译,但“总理府地堡”和“最高指挥部”这两个关键词,已经让他意识到了这段信号的重要性。“加密等级怎么样?能不能尽快破译完整?”他抬头问道,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。
“加密等级很高,是最高级别的军用加密方式,我们的译电员正在全力破译,但估计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完整内容。”贝尔曼中校叹了口气,“不过,从已经破译的片段来看,信号里提到了‘柏林’‘抵抗’‘元首’等词汇,似乎是在传递柏林还在抵抗的消息。”
冯·克劳斯的手指在电报稿上轻轻滑动,大脑飞速运转。总理府地堡是希特勒最后的藏身之处,也是旧帝国权力的最后象征。这段来自地堡的信号,就像是黑暗中的一丝微光,既可能带来希望,也可能隐藏着陷阱。“他们为什么会发加密信号?而且还是重复发送?”冯·克劳斯陷入了沉思,“是在向外界求援,还是在传递某种指令?”
贝尔曼中校也皱起了眉头:“现在还不好判断。不过,这段信号的出现,至少说明柏林的最高指挥部还没有完全覆灭,他们还在试图与外界联系。将军,我们要不要尝试回复他们?或许能从他们那里得到柏林的准确战况。”
冯·克劳斯抬起头,眼神变得坚定起来。是时候了。他需要通过这段信号,试探一下旧帝国最后残骸的态度——他们是会将第233步兵师视为“忠诚的力量”,还是会将其当作“可以牺牲的棋子”?而这一切,都将决定他接下来的行动方向。
“准备发报。”冯·克劳斯放下电报稿,语气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,“用我的将军编码,直接向柏林总理府地堡发送,重复发送三次,确保他们能收到。”
第四节:暗藏机锋的电报
电台室里,操作员紧张地调试着设备,手指在按键上快速敲击,发出清脆的“滴滴”声。冯·克劳斯站在一旁,口述着电文内容,每一个字都经过了仔细斟酌。
“致柏林守军最高指挥官:兹有国防军第233步兵师,现已突围至埃尔茨山脉安娜贝格区域,并建立稳固防线。部队建制完整,士气可用。现请求告知柏林战况及最高统帅部最新指令。如需支援,请指示。汉斯·冯·克劳斯少将。”
贝尔曼中校站在旁边,认真听着冯·克劳斯口述的电文,心中暗暗佩服。这份电报看似恭敬,实则暗藏机锋——“建制完整,稳固防线”,既表明了第233步兵师的实力,让柏林方面不敢轻视;“请求告知战况及指令,如需支援,请指示”,又摆出了服从的姿态,避免引起旧权力中心的猜忌;而“突围至埃尔茨山脉”这一表述,则隐晦地暗示了部队所处的地理优势,以及拥有独立行动的能力。
“将军,这份电文措辞太精妙了。”贝尔曼中校低声说道,“既不会让柏林方面觉得我们有反叛之心,又能让他们清楚我们的实力,为接下来的谈判留下余地。”
冯·克劳斯微微一笑:“现在的柏林,就像是一艘即将沉没的巨轮,船上的人要么疯狂,要么迷茫。我们不能直接与他们对抗,也不能完全听从他们的指挥,只能用这种方式,探听他们的虚实,同时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。”
电文发送完毕,电台室里陷入了短暂的寂静。操作员依旧紧盯着屏幕,等待着柏林方面的回复。冯·克劳斯走到窗边,看着窗外的训练场,士兵们已经结束了午休,重新开始了训练。阳光洒在他们身上,映出一张张年轻却坚毅的脸庞。
“贝尔曼,你说柏林方面会怎么回复我们?”冯·克劳斯突然问道。贝尔曼中校想了想,回答道:“如果柏林的战况真的很危急,他们很可能会要求我们出兵支援;但如果他们还有理智,应该会先了解我们的具体情况,再做出决定。不过,以现在柏林的局势来看,疯狂的可能性更大。”
冯·克劳斯点了点头,没有再说话。他知道,接下来的等待,将会是一场漫长而煎熬的考验。
第五节:末日地堡的狂热指令
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,从下午到傍晚,再到深夜,电台室里始终没有传来柏林方面的回复。师部里的军官们都有些焦虑,时不时地来到电台室询问情况,只有冯·克劳斯依旧保持着冷静,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。
直到凌晨三点,电台突然发出了一阵微弱的信号,操作员立刻精神一振,迅速开始接收和记录。“将军!有回复了!是柏林总理府地堡发来的!”操作员激动地喊道。
冯·克劳斯和贝尔曼中校立刻赶到电台室。译电员紧张地翻译着电文,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。几分钟后,完整的电文被打印出来,递到了冯·克劳斯手中。
电文的内容混乱不堪,字迹潦草,甚至有不少错别字,字里行间都充斥着狂热和绝望:“致克劳斯少将……奇迹!在帝国垂危之际,仍有忠诚的将领在外奋战……柏林仍在抵抗!元首……仍在指挥……汝部应立即、不惜一切代价向柏林突击,为元首解围!这是……最后的命令!荣耀……!”
除了文字内容,译电员还提到,在接收信号时,背景音里能清晰地听到爆炸声和叫喊声,发报员的声音也带着歇斯底里的狂热,仿佛已经失去了理智。
“将军,这……这简直是疯了!”贝尔曼中校看完电文,忍不住惊呼起来,“从安娜贝格到柏林,沿途到处都是苏军和盟军的部队,我们现在出兵,无异于***!而且,我们的任务是坚守阵地,不是去送死!”
师部里的其他军官也纷纷附和,脸上都露出了不满和恐惧的神色。“是啊,将军,我们不能听从这样的命令!现在向柏林突击,只会让整个第233步兵师覆灭!这根本不是什么‘最后的命令’,而是让我们去陪葬!”
冯·克劳斯拿着电文,脸上没有任何表情,仿佛早就预料到了这样的结果。他走到电台前,看着屏幕上还在闪烁的信号,心中冷笑一声——这就是末日地堡里的景象,用空洞的口号和狂热的信念,掩盖着内心的绝望,甚至不惜让更多的人陪葬。
“安静。”冯·克劳斯的声音不大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,师部里瞬间安静了下来,“我知道这个命令很荒谬,但我们不能直接拒绝,必须用一种合理的方式,表明我们的立场。”
第六节:公然抗命的决断
冯·克劳斯走到译电员面前,亲自口述回电内容,语气依旧平静,却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:“致柏林:电文收悉。我军深切理解柏林之危局与守军之英勇。然,我部目前位置已遭苏军重兵隔断,强行突围无异于以卵击石,且将暴露我军位置,致使最后成建制的野战兵团覆灭。为德意志未来计,我部决意坚守埃尔茨山脉要地,建立抵抗堡垒,吸引并牵制苏军兵力,为柏林方向减轻压力。此乃当前最符合战略现实之选择。望柏林守军创造奇迹。克劳斯少将,于安娜贝格。”
这份回电,看似是在解释无法出兵的原因,实则是在公然抗命。它既肯定了柏林守军的“英勇”,给足了旧权力中心面子,又明确表达了“坚守阵地”的决心,拒绝了“向柏林突击”的荒谬命令,甚至还将自己的行动上升到了“为德意志未来计”的高度,占据了道德和战略上的主动。
“将军,这份回电发出去,就等于和柏林方面公开决裂了!”贝尔曼中校有些担忧地说,“万一他们认定我们反叛,派人来围剿我们怎么办?”
冯·克劳斯看着贝尔曼中校,眼神坚定地说:“决裂是迟早的事。现在的柏林,已经没有能力再派人来围剿我们了,他们自身都难保。而且,这份回电不仅是发给柏林地堡的,更是发给我们全师士兵的——我要让他们知道,我们不是为了某个疯狂的元首而战,而是为了生存,为了德意志的未来而战。”
译电员将回电内容输入电台,按下了发送键。电波再次穿透夜空,射向柏林方向。师部里一片寂静,所有军官都屏住了呼吸,等待着柏林方面的反应。他们知道,这份回电发出后,第233步兵师就彻底走上了一条独立的道路,再也没有回头的可能。
几分钟后,电台里没有传来新的信号,只有杂乱的电波依旧在屏幕上闪烁。冯·克劳斯走到窗口,看着窗外的夜空,星星稀少,夜色深沉。他知道,从这一刻起,他不再是旧帝国的少将,而是第233步兵师的领袖,是这片山地要塞的守护者。
第七节:理性派的秘密联络
就在师部里的军官们以为通讯已经结束,准备各自离开时,电台突然再次传来了一阵微弱的信号。这次的信号比之前的加密信号更弱,但加密方式却更加老练,节奏也更加沉稳,与之前那种狂热的信号截然不同。
“有新的信号!不是之前的呼号!”操作员立刻喊道,迅速调整设备,开始接收信号。冯·克劳斯和贝尔曼中校再次回到电台室,目光紧紧盯着屏幕。
几分钟后,信号接收完毕,译电员开始紧张地破译。这次的破译速度比之前快了不少,因为加密方式虽然老练,但逻辑清晰,显然是出自专业人员之手。很快,完整的电文被打印出来,递到了冯·克劳斯手中。
电文的内容简洁而务实,语气也十分平静:“克劳斯将军,理解你的处境与判断。柏林……局势已无法挽回。最高统帅部部分人员正计划转移。你部在南方山区存在,是一支意想不到的重要力量。当前首要任务是保存实力。尽可能收容溃散部队,巩固防御。但务必警惕西方盟军和苏军的进一步行动。保持联络。密码本随下次电文更换。发报人:陆军总参谋长克莱布斯将军的副官。”
“克莱布斯将军的副官?”贝尔曼中校惊讶地说道,“克莱布斯将军是陆军总参谋长,一直留在总理府地堡,没想到他身边还有这样理性的人!这份电文,显然是在默许我们的行动啊!”
冯·克劳斯仔细看着电文,嘴角露出了一丝冷笑。他当然明白这份电文的含义——柏林的局势已经无法挽回,最高统帅部的理性派们,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后路做打算。他们将第233步兵师视为一颗“重要力量”,不是因为认可他的能力,而是想将他当作一颗棋子,留在南方山区,或许在未来的权力博弈中,还能派上用场。
“他们不是在帮我们,而是在利用我们。”冯·克劳斯放下电文,语气冰冷地说,“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没有未来,所以想留下我们这颗棋子,为他们争取一些时间,或者在必要的时候,用我们来换取自己的生存机会。”
贝尔曼中校恍然大悟:“原来如此!那我们该怎么回复他们?是拒绝,还是假意配合?”
冯·克劳斯想了想,说道:“假意配合,但要掌握主动权。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默许,获取更多的情报,同时也让他们以为,我们愿意做他们的棋子。”
第八节:借力打力的回复策略
冯·克劳斯走到电台前,指尖轻轻敲了敲操作台,思路已然清晰。他需要在回复中把握好分寸——既不能表现出过度的顺从,以免被对方牢牢掌控;也不能流露明显的戒备,避免失去这难得的情报来源。
“致克莱布斯将军副官:电文收悉,甚为感激。我部定会遵照‘保存实力、巩固防御’之要义,全力收容溃散友军,筑牢埃尔茨山脉防线,不负最高统帅部所望。”他先以“感激”和“不负所望”定下温和的基调,满足对方“掌控棋子”的心理预期,随后话锋一转,切入核心诉求,“惟当前盟军与苏军动向不明,我部侦察范围有限,对周边战局判断尚有偏差。恳请贵方后续电文同步提供柏林及周边区域的敌军部署情报,此举既能助我部更好牵制敌军,亦能为最高统帅部转移计划提供外围掩护。静候密码本及后续指令。克劳斯少将,于安娜贝格。”
这份回复堪称“借力打力”的典范:既默认了对方“指导者”的身份,又巧妙地将“提供情报”与“掩护转移”绑定,让对方没有理由拒绝——毕竟对方需要第233步兵师牵制敌军,自然也得让这颗“棋子”拥有足够的信息支撑。
译电员将电文加密发送后,冯·克劳斯转头对贝尔曼中校说:“克莱布斯的人既然要利用我们,就不会吝啬这点情报。接下来,我们要做的就是‘照单全收’,但绝不能被他们的节奏带偏。”
贝尔曼中校点头认同:“我明白。我们会把他们提供的情报当作参考,但最终的决策,还是要基于我们自己的侦察结果。毕竟,他们的首要目标是自保,未必会给我们完全准确的信息。”
冯·克劳斯拍了拍他的肩膀,目光望向窗外——天已经蒙蒙亮,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,洒在安娜贝格小镇的屋顶上,新的一天开始了,而他们面临的挑战,才刚刚拉开序幕。
第九节:全军戒备与远距离侦察
“传我命令,全军进入最高战备状态。”冯·克劳斯回到办公桌前,拿起钢笔,在命令纸上快速书写,语气严肃而果断,“第一,工兵连加快防御工事建设,重点加固西侧和北侧的山口阵地,务必在三天内完成地下弹药库的隐蔽伪装,防止敌军空中侦察发现;第二,山地营核心小队立即投入实战化训练,重点演练山地伏击和反侦察战术,确保能随时应对小规模敌军突袭;第三,后勤连全面清点物资,优先保障弹药和石油供应,同时组织士兵开垦小镇周边的荒地,储备粮食,做好持久战准备。”
贝尔曼中校接过命令纸,迅速记录下来:“将军,我这就去传达命令,确保各部队在一小时内落实到位。”
“等等。”冯·克劳斯叫住他,补充道,“还有最重要的一点——派出三支远距离侦察单位,分别向卡尔·马克思城(开姆尼茨)、比尔森方向,以及柏林西南方向推进。”
他走到地图前,用手指在三个方向上依次点出:“第一支侦察队由15人组成,携带无线电设备,深入卡尔·马克思城周边,重点侦察苏军的***和推进速度,尤其是装甲部队的动向;第二支侦察队前往比尔森,留意西方盟军的行踪——据之前的零散情报,美军可能已经推进到捷克边境,我们需要知道他们是否有向埃尔茨山脉方向移动的迹象;第三支侦察队则沿着柏林西南的小路前进,不必靠近柏林市区,只需观察柏林外围的战局变化,判断苏军对柏林的围攻是否已经形成合围。”
贝尔曼中校在地图上标记出三个侦察方向,有些担忧地说:“远距离侦察风险不小,尤其是卡尔·马克思城和柏林周边,很可能已经被苏军控制,侦察队一旦暴露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“风险必须冒。”冯·克劳斯语气坚定,“我们现在就像站在十字路口,不知道哪条路会遇到敌人。只有提前摸清敌军的动向,才能做好应对准备。告诉侦察队,务必保持隐蔽,昼伏夜出,优先保证自身安全,哪怕无法获取完整情报,只要能传回敌军的大致动向,就是大功一件。”
贝尔曼中校不再犹豫,敬了个军礼:“是!我会亲自挑选侦察队员,确保他们都是经验丰富、擅长隐蔽的老兵,同时为他们配备足够的干粮和自卫武器。”
很快,命令传遍了整个第233步兵师。小镇上再次忙碌起来,工兵们加快了施工速度,锤子和炸药的声音此起彼伏;士兵们全副武装,在阵地间来回巡逻,眼神警惕;三支侦察队则在清晨的薄雾中悄然出发,身影很快消失在群山深处。
第十节:孤独的起点与蓝色小点
夜幕再次降临,安娜贝格小镇渐渐安静下来,只有岗哨的脚步声和电台的微弱电流声,在夜色中格外清晰。冯·克劳斯独自留在临时师部,面前摊开着欧洲地图,手指在埃尔茨山脉的位置轻轻摩挲。
师部里没有其他人,只有他一个人。自从向柏林发出那两份截然不同的回电后,他就清楚地知道,自己已经彻底与旧帝国的权力中心割裂——疯狂的末日指令他可以无视,理性派的默许他可以有限利用,但从始至终,他都不需要依附任何人。
“没有了柏林的束缚,我们反而获得了自由。”冯·克劳斯低声自语,眼神中带着一丝坚定,又藏着一丝孤独。自由意味着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建设防线、积蓄力量,但也意味着从此再也没有“后方”可以依靠,所有的风险和责任,都要由他和第233步兵师独自承担。
他打开系统界面,淡蓝色的虚拟屏幕在黑暗中亮起。代表第233步兵师势力范围的蓝***域,在广袤的欧洲地图上,只是埃尔茨山脉深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点——比起苏军控制的东欧、盟军占领的西欧,这个小点渺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但就是这个小点,已经打破了沉默。它向柏林发出了自己的声音,拒绝了荒谬的命令,也巧妙地应对了理性派的试探;它在混乱的战局中,建立起了一片秩序绿洲,让7102名士兵有了立足之地;它还派出了侦察队,主动探寻未来的方向。
系统面板上,基础后勤优化的研究进度已经达到了92%,再过不久,就能为部队的后勤保障提供更大的支持;人力、石油、弹药等资源虽然依旧紧缺,但随着溃散部队的收容和防御工事的完善,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。
冯·克劳斯关闭系统界面,走到窗口。夜色中的群山沉默而巍峨,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小小的阵地。他知道,未来的路一定会充满艰难险阻——苏军可能会先一步发现这里,盟军或许会将他们视为潜在的敌人,甚至周边的溃散部队也可能带来麻烦。
但他并不畏惧。这个在埃尔茨山脉深处亮起的蓝色小点,已经迈出了独立的第一步,而接下来,它会慢慢扩大,在乱世中,为自己,也为那些追随他的士兵,开辟出一条生存之路。
柏林的余音已经渐渐消散,而安娜贝格的故事,才刚刚开始。
本章结语
- 已占领区域:约120平方公里(世界总面积约1.49亿平方公里,占比:约 0.000081%)
- 总兵力:7,102人(持续整合训练中,山地营核心小队已完成初步组建)
- 系统资源:
- 人力:388(新增23名收容的溃散士兵)
- 石油:42(暂无新增,优先保障工兵连机械运转)
- 弹药:85(熔铸厂已生产10单位步***,待入库)
- 钢铁:38(正在清点周边废弃工厂,预计可补充15-20单位)
- 稀有材料:10
- 备注:与柏林残余势力完成两轮无线电互动,明确独立立场;全军进入最高战备状态,三支远距离侦察队已出发;基础后勤优化研究进度92%,预计2天后完成。
本章节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