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:铁锤初锻
第一节:从避难所到战争机器的蜕变
清晨的埃尔茨山脉,雾气还未散尽,安娜贝格小镇就已被密集的声响唤醒——不是往日单纯的施工与训练声,而是多了铁匠铺的打铁声、矿山机械的轰鸣声,以及物资运输车队的马蹄声。汉斯·冯·克劳斯站在临时师部的瞭望塔上,手中拿着一副望远镜,目光扫过小镇及周边的每一处角落,眼底映着这片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曾经,安娜贝格只是第233步兵师突围后的避难所,士兵们在这里修整,躲避盟军与苏军的追击。而现在,它正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,蜕变为一台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。小镇边缘,原本废弃的粮库被改造成了弹药储备库,士兵们正小心翼翼地将新生产的步***搬运入库,门口的岗哨荷枪实弹,警惕地盯着来往人员;镇子西侧,几座临时搭建的兵营拔地而起,新加入的士兵们正排队领取军装和武器,脸上带着几分紧张与期待;更远的群山深处,废弃矿山的入口处,工兵们正在调试从溃散部队中收缴的钻探设备,准备恢复铁矿和煤矿的开采。
“将军,各部队的进度报告已经整理好了。”贝尔曼中校登上瞭望塔,将一份厚厚的报告递了过去,“工兵连已经完成了三座机枪巢的伪装,矿山那边预计明天就能开始试生产;后勤连清点了周边五个村庄的粮食储备,制定了‘征收与交易’方案,下周就能开始调配粮食;征募队已经派出了三支,分别向弗赖贝格、开姆尼茨和捷克边境方向出发。”
冯·克劳斯接过报告,快速翻阅着,手指在关键数据上轻轻标记。自从与柏林完成那两轮通讯后,他心中最后的心理枷锁彻底粉碎——不再需要顾忌旧帝国的指令,不再需要纠结“忠诚”与“背叛”的定义,他现在是这片山区唯一的主宰,所有决策的核心,只有“生存”与“力量”。
“很好。”冯·克劳斯合上报告,将其递给贝尔曼,“告诉各部队,速度可以再快一些,但质量绝不能打折扣。尤其是防御工事和弹药生产,这是我们立足的根本,一点差错都不能有。”
贝尔曼中校点头应下,目光望向下方忙碌的景象,忍不住感叹:“将军,您的意志能这么快贯穿整个部队,连那些新加入的士兵都愿意服从命令,真是难得。要是换做其他将领,恐怕早就乱成一团了。”
冯·克劳斯微微一笑,没有说话。他知道,士兵们的服从,不仅源于他的军衔和威严,更源于系统带来的高效指挥体系,以及“能活下去”的希望——在这个战火纷飞的乱世,只有跟着他,才能找到一片安稳的立足之地。
第二节:基础后勤优化的实效
正午时分,冯·克劳斯正在办公室里查看资源报表,系统界面突然弹出一道淡蓝色的提示框:基础后勤优化研究完成,当前后勤效率提升12%,物资搜刮收获率提升8%,日常补给消耗降低5%。
他心中一喜,立刻调出系统的资源面板,仔细对比研究前后的数据。果然,原本每天需要消耗3单位石油用于部队训练和设备运转,现在降到了2.85单位;之前派往废弃战场的搜刮小队,平均每次只能带回2-3单位的弹药或钢铁,而刚刚收到的最新汇报,一支前往开姆尼茨以西废弃阵地的小队,一次性带回了5单位弹药和4单位钢铁,收获率明显提升。
“看似只是微小的变化,但长期积累下来,效果会非常显著。”冯·克劳斯低声自语,手指在面板上轻轻滑动。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当下,5%的消耗降低和8%的收获提升,意味着每天能多节省出一部分石油,每周能多获取十几单位的弹药或钢铁,这些资源足够武装一个班的士兵,或是加固一座防御阵地。
他立刻召来后勤官,将基础后勤优化的效果告知对方:“从今天起,调整后勤调配方案。第一,根据消耗降低的比例,减少每天的石油和粮食配额,将节省下来的资源优先投入到基础步兵装备改良的研究中;第二,增加搜刮小队的数量,让他们向更远的区域推进,重点搜索德军早期的撤退路线和废弃兵工厂,利用收获率提升的优势,尽可能多获取资源;第三,优化物资运输路线,让运输队避开可能有敌军活动的区域,确保物资能安全、快速地运回安娜贝格。”
后勤官认真记录着命令,脸上露出了振奋的神色:“将军,有了这个优化效果,我们的后勤压力能减轻不少!之前还在担心石油不够用,现在看来,只要搜刮小队能持续有收获,完全能支撑到下一项科技研究完成。”
冯·克劳斯点点头:“后勤是军队的生命线,我们必须牢牢抓住。你尽快把方案落实下去,每天向我汇报一次资源变动情况,有任何问题,立刻上报。”
后勤官敬了个军礼,转身离开。冯·克劳斯再次打开系统界面,目光落在了基础步兵装备改良的科技选项上——这项科技能提升步枪和机枪的可靠性与精度,还能优化弹药生产流程,是提升部队基础战斗力的关键。他没有丝毫犹豫,点击了“开始研究”按钮,将10单位钢铁、5单位稀有材料和20单位人力投入其中,系统面板上立刻出现了研究进度条:0%,预计研究周期7天。
第三节:山地兵训练营的地狱特训
当天下午,系统界面再次弹出提示:山地兵训练营建造完成,可投入人力开展山地兵特训,特训周期10天,完成后可产出合格山地兵,提升部队山地作战能力。
冯·克劳斯立刻带领贝尔曼中校和几名参谋,前往位于小镇东侧群山之中的山地兵训练营。训练营建在一处地势陡峭的山谷中,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森林,隐蔽性极强。营地内,攀岩墙、山地障碍赛道、雪地模拟训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,都是按照系统提供的图纸建造的,完全符合山地作战的训练需求。
“将军,我们已经从各部队挑选出了300名士兵,其中有120人有山地生活经验,剩下的都是体能和射击水平拔尖的老兵。”负责训练营的冯·维茨兰少校迎了上来,语气恭敬地汇报,“只要您下令,我们立刻就能开始特训。”
冯·克劳斯环顾着营地内的设施,又看了看站在不远处的士兵们——他们个个身材挺拔,眼神坚毅,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。他满意地点点头,对冯·维茨兰说:“特训从明天开始,强度要远超国防军的标准。我要的不是只会在平原作战的士兵,而是能在山地里攀岩、速降、潜伏,能在恶劣环境下精准射击的精锐。”
随后,冯·克劳斯亲自制定了特训计划:每天清晨五点,士兵们就要起床,进行5公里山地越野,必须在1小时内完成,超时者将接受额外惩罚;上午进行攀岩和速降训练,从30米高的岩壁上攀爬而上,再借助绳索快速下降,要求动作标准、速度快,中途失误三次以上者,当天不得进食;下午则是山地战术训练,包括雪地潜伏、山地伏击、地形利用等科目,士兵们需要在森林中模拟实战场景,完成突袭、防守、撤退等任务;晚上还要进行武器保养和战术复盘,确保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山地作战的技巧。
“为了让他们能坚持下来,伙食和装备必须优先供应。”冯·克劳斯补充道,“每天保证每人有一斤面包、半斤肉和一壶热汤,训练用的步枪和绳索要定期检查,确保安全。只有让他们吃好、用好,才能更好地投入训练。”
冯·维茨兰少校立刻应道:“请将军放心,我一定会严格按照您的要求执行,确保10天后,给您交出一支能打硬仗的山地兵部队!”
第二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山谷时,山地兵训练营的特训正式开始。士兵们背着沉重的装备,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跑,汗水很快浸湿了军装;攀岩训练中,有人不小心从岩壁上滑落,被绳索拉住后,立刻重新攀爬,没有丝毫退缩;战术训练时,士兵们趴在冰冷的雪地里,一动不动地潜伏着,即使雪花落在脸上,也不敢有丝毫动弹。
冯·克劳斯偶尔会去训练营视察,看着士兵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训练,眼神中露出了欣慰的神色——这些士兵,将是他未来扩张的核心力量,是守护安娜贝格的钢铁屏障。
第四节:向外延伸的征募触角
就在山地兵训练营如火如荼开展特训的同时,冯·克劳斯派出的三支征募队,也开始向安娜贝格周边区域延伸触角。这些征募队由10名老兵和5名侦察兵组成,装备了MG42机枪、迫击炮和充足的弹药,任务明确:寻找并“吸收”一切可用的军事力量,无论是溃散的国防军、国民突击队,还是从战俘营逃出的士兵,只要愿意服从命令,都可以加入;对于拒绝服从或试图对抗的势力,则果断采取强制措施。
向北出发的征募队,由经验丰富的施耐德上尉带领,目标是弗赖贝格附近区域。弗赖贝格曾是德军的一个后勤补给点,二战后期被盟军轰炸后,成为了溃散部队的聚集地。施耐德上尉带领队员们昼伏夜出,避开可能有苏军或盟军活动的区域,小心翼翼地向目标前进。
出发后的第三天,施耐德上尉的队伍在一处废弃的修道院附近,发现了一支约两百人的队伍。通过侦察兵的观察,这支队伍装备残缺,士气低落,士兵们大多面带饥色,正在修道院的院子里生火做饭,队伍的指挥官是一名党卫军少校,正站在台阶上,对着士兵们高声演讲,声称要效忠邓尼茨政府,等待“反攻的时机”。
施耐德上尉立刻派人将情况传回安娜贝格,等待冯·克劳斯的指令。冯·克劳斯收到消息后,毫不犹豫地回复:“先发出最后通牒,要求他们接受整编,服从第233步兵师的指挥。若拒绝,立即发起突袭,击毙指挥官,击溃残部后将投降士兵编入劳役营,以儆效尤。”
施耐德上尉接到指令后,带领两名队员,举着白旗,走进了修道院。党卫军少校看到他们,脸色立刻沉了下来,语气傲慢地说:“你们是谁?竟敢来干涉我的部队!我是党卫军少校,只效忠邓尼茨总理,绝不会服从一个地方将领的命令!”
施耐德上尉平静地说:“我们是第233步兵师的征募队,奉克劳斯少将之命,邀请你们加入我们。现在柏林已经沦陷,邓尼茨政府名存实亡,只有跟着我们,才能活下去。这是最后通牒,给你半小时考虑时间。”
半小时后,党卫军少校不仅拒绝了整编要求,还下令士兵们拿起武器,将施耐德上尉等人包围起来。施耐德上尉见状,立刻带着队员们突围,同时发出了进攻信号。埋伏在修道院外围的征募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,MG42机枪的轰鸣声打破了平静,迫击炮精准地落在士兵们聚集的院子里。
党卫军的队伍本就缺乏补给和训练,根本抵挡不住征募队的进攻。战斗只持续了不到一小时,就以党卫军少校被击毙、残部投降而告终。施耐德上尉按照冯·克劳斯的指令,将投降的士兵们打散,编入了劳役营,让他们参与矿山开采和防御工事建设,以观后效。
消息传回安娜贝格,冯·克劳斯只是淡淡地说:“告诉施耐德,继续向北推进,寻找更多溃散部队。同时让各征募队记住,在这片土地上,只有一个声音,那就是我的声音。”
第五节:与苏军的首次正面交锋
就在向北征募队取得战果的同时,向东前往捷克边境的侦察分队,却遭遇了一场意外的战斗。这支侦察分队由8名经验丰富的侦察兵组成,队长是老兵穆勒中士,他们的任务是侦察捷克边境附近的苏军动向,判断苏军是否有向埃尔茨山脉推进的迹象。
出发后的第四天,穆勒中士带领队员们,在一处名为“鹰巢谷”的地方休息。鹰巢谷地势险要,两侧是陡峭的岩壁,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,是通往捷克边境的必经之路。队员们刚刚生火煮好咖啡,就听到远处传来了脚步声和俄语交谈声。
穆勒中士立刻示意队员们熄灭篝火,隐蔽在岩壁后的草丛中。很快,一支约120人的苏军步兵连,沿着小路向山谷走来。苏军士兵们背着步枪,有的还扛着迫击炮,看起来像是在执行“清剿散兵游勇”的任务,脸上带着几分松懈,显然没料到会在这个偏僻的山谷中,遭遇成建制的德军抵抗。
“队长,怎么办?我们只有8个人,硬拼肯定不行。”一名年轻的侦察兵压低声音,语气中带着几分紧张。穆勒中士仔细观察着苏军的队伍,发现他们的阵型松散,迫击炮手落在队伍后面,而且没有派出侦察兵探路。他心中立刻有了计划:“我们占据有利地形,先集中火力打击他们的迫击炮手和指挥官,打乱他们的阵型,然后趁机脱离接触。”
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,两名队员操控着MG42机枪,瞄准了苏军队伍中的迫击炮手;另外两名队员则拿着步枪,瞄准了走在队伍前面的苏军军官;剩下的队员则准备投掷手榴弹,随时支援。
当苏军的先头部队走进山谷中间时,穆勒中士一声令下:“开火!”MG42机枪立刻发出了“撕布机”般的轰鸣声,苏军的迫击炮手瞬间倒在了地上;步***精准地命中了苏军军官,队伍瞬间陷入了混乱。紧接着,手榴弹被投掷出去,爆炸声在山谷中回荡,苏军士兵们四处逃窜,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。
战斗持续了不到20分钟,苏军就有30多人被击毙,20多人受伤,剩下的士兵们纷纷向山谷外撤退。穆勒中士没有下令追击,而是立刻带领队员们打扫战场,收缴了苏军遗留的迫击炮、弹药和粮食,然后迅速撤离了鹰巢谷,向安娜贝格方向回撤。
当天晚上,侦察分队安全返回安娜贝格,穆勒中士向冯·克劳斯详细汇报了战斗经过。冯·克劳斯听完后,脸上露出了凝重的神色:“这次战斗,虽然我们取得了胜利,但也暴露了一个问题——苏军已经开始关注这片区域,我们的隐蔽优势,很快就会消失。”
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不过,这次战斗也有积极的一面——它向所有士兵证明,我们的部队有能力对抗正规军,这能极大地提升士气。你告诉队员们,这次他们立了大功,每人都有奖励。”
第六节:矿山重启与物资生产
与苏军的首次交锋,让冯·克劳斯更加意识到资源的重要性——只有拥有充足的资源,才能武装更多的士兵,建造更坚固的防御工事,在未来的战斗中占据主动。因此,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矿山重启和物资生产上。
安娜贝格西南方向10公里处,有一座废弃的铁矿和煤矿。这座矿山在二战初期曾为德军提供过大量的铁矿和煤炭,后来因为盟军的轰炸,被迫停产。冯·克劳斯派出工兵连,对矿山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修复——清理被炸毁的矿井入口,修复损坏的轨道和运输设备,搭建临时的选矿设施。
为了加快修复进度,冯·克劳斯从劳役营中挑选了100名有采矿经验的士兵,编入矿山开采队,由一名工兵中尉负责指挥。同时,他还通过系统,获取了简易的采矿和选矿技术指导,让开采队按照指导进行操作,提升开采效率。
经过三天的紧张修复,矿山终于开始试生产。第一天,铁矿产出了8单位钢铁,煤矿产出了5单位煤炭;第二天,产量进一步提升,钢铁达到了10单位,煤炭达到了7单位。当这些资源被运回安娜贝格时,后勤官激动地向冯·克劳斯汇报:“将军,矿山的产量远超预期!按照这个速度,我们每周能获取70单位左右的钢铁和50单位左右的煤炭,完全能支撑基础步兵装备改良的研究和弹药生产需求!”
冯·克劳斯点点头,又看向小镇里的铁匠铺。之前,小镇里的铁匠铺只是为村民们打造农具,现在,在冯·克劳斯的组织下,5家铁匠铺被整合起来,组成了临时的武器修理厂和简易弹药生产车间。铁匠们不仅要修复从溃散部队中收缴的损坏步枪和机枪,还要按照系统提供的图纸,尝试生产“铁拳”反坦克火箭筒和步***。
“铁拳”反坦克火箭筒的结构相对简单,主要由发射筒、火箭弹和瞄准具组成。铁匠们利用矿山产出的钢铁,打造发射筒和火箭弹的外壳,再将从废弃兵工厂中搜刮到的火药和引信装入其中,经过多次试验,终于成功生产出了10具“铁拳”反坦克火箭筒。虽然这些火箭筒的射程和精度不如正规工厂生产的,但在近距离对抗苏军的装甲部队时,已经能起到一定的作用。
弹药生产车间则利用优化后的流程,每天能生产15单位左右的步***。这些子弹虽然在威力上与德军正规弹药略有差距,但胜在数量充足,能满足部队日常训练和战斗的需求。
看着矿山和铁匠铺源源不断地产出资源和武器,冯·克劳斯心中的底气更足了——安娜贝格这台战争机器,已经开始全速运转,为即将到来的战斗,做好了充分的准备。
第七节:兵力扩张与部队整合
随着资源的不断积累和征募队的持续行动,第233步兵师的兵力开始快速扩张。每天,都有新的士兵加入安娜贝格——有的是被征募队找到的溃散国防军,他们厌倦了逃亡,希望能找到一支稳定的部队;有的是走投无路的国民突击队成员,之前被强行征召却缺乏训练,在盟军推进中溃散,得知安娜贝格有“能活下去的军队”,便主动前来投奔;甚至还有几名从苏军战俘营逃出的士兵,他们一路躲避追捕,辗转来到山区,只求能有一口饭吃,同时也想为战友们报仇。
每天清晨,临时征兵点前都会排起长队。负责登记的参谋官们会逐一核对士兵的身份,询问他们的军事技能——有射击经验的编入步兵连,懂机械维修的调去工兵连,会驾驶车辆的分配到运输队,而没有任何军事基础的,则先编入临时训练营,接受为期三天的基础训练,再根据表现分配到各个部队。
“将军,这是本周的兵力统计报告。”贝尔曼中校将一份报表递到冯·克劳斯面前,“截至今天,我们的总兵力已经达到8915人,比上周增加了1813人。其中,有320人是溃散的国防军老兵,150人有机械或医疗技能,剩下的大多是国民突击队成员和战俘营逃兵。”
冯·克劳斯接过报表,目光落在“部队编成”一栏——除了原本的3个步兵营,现在又新增了1个补充营和1个劳役营,山地营的规模也从最初的300人扩充到了450人,正在进行最后的特训。他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,语气严肃地说:“兵力扩张是好事,但不能只追求数量,更要注重质量。尤其是新加入的士兵,成分复杂,忠诚度和战斗力都参差不齐,必须做好整合工作,不能让他们成为部队的隐患。”
随后,冯·克劳斯制定了详细的整合计划:第一,将国防军老兵分散到各个步兵连,担任班排长,用他们的经验带动新士兵;第二,对临时训练营的士兵加强思想引导,告诉他们“现在不是为元首或帝国而战,而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而战”,提升他们的归属感;第三,定期对各部队进行抽查,一旦发现有煽动叛乱、消极怠工的士兵,立刻编入劳役营,情节严重的直接处决,以维护部队纪律。
为了检验整合效果,冯·克劳斯还下令组织了一场小规模的模拟对抗——由补充营对阵步兵连的一个排。补充营的士兵大多是新加入的,缺乏配合;而步兵连的排则有老兵带队,战术娴熟。对抗开始后,补充营很快就陷入了被动,被对方分割包围。但在老兵的指导下,补充营的士兵们逐渐找到了节奏,利用地形优势组织防守,甚至还发起了一次小规模的反击。
对抗结束后,冯·克劳斯对补充营的表现给予了肯定:“你们虽然缺乏经验,但只要肯学、肯练,很快就能成为合格的士兵。记住,在战场上,你们不是孤军奋战,身边的战友就是你们的兄弟,只有团结一心,才能活下去。”
士兵们听后,士气大振,纷纷表示会好好训练,为部队出力。看着这一幕,冯·克劳斯心中明白,这些新加入的士兵,正在慢慢融入第233步兵师,成为这台战争机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第八节:资源危机与应对之策
兵力的快速扩张,虽然提升了部队的整体实力,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——资源消耗急剧增加。一周后,后勤官再次向冯·克劳斯汇报时,脸色变得有些凝重:“将军,我们的资源储备出现了危机。石油只剩下38单位,比上周减少了4单位,主要是因为山地兵特训和侦察分队的频繁出动;橡胶更是紧缺,运输队的马车轮胎已经有好几副磨损严重,却没有足够的橡胶更换;粮食储备也只够维持一个月,如果不能尽快补充,下个月可能会出现断粮的情况。”
冯·克劳斯皱起眉头,接过资源报表仔细查看。他知道,资源是部队的生命线,一旦出现断供,不仅训练会被迫停止,甚至可能引发士兵的不满,影响部队的稳定。“必须尽快想办法解决资源问题。”他沉思片刻,对后勤官和贝尔曼中校说,“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,确保资源供应。”
首先,加大搜刮力度。冯·克劳斯下令,将搜刮小队的数量从5支增加到8支,除了之前的废弃战场和撤退路线,还要重点搜索周边的废弃橡胶厂和粮库。同时,他还要求搜刮小队与侦察分队密切配合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向更远的区域推进,甚至可以深入到苏军控制区的边缘,寻找被遗弃的物资。
其次,优化资源分配。冯·克劳斯规定,石油优先供应工兵连的矿山设备和山地兵训练营的训练需求,运输队尽量减少马车的使用,改用人力搬运短途物资;橡胶则优先用于修复武器装备的密封件和通讯设备的电线外皮,马车轮胎暂时用帆布和木板修补,勉强维持使用;粮食则实行“按需分配”,士兵们按照训练强度和任务难度领取粮食,军官和士兵享受同等标准,避免出现浪费现象。
最后,拓展物资获取渠道。冯·克劳斯派出使者,前往周边的村庄,与村长们谈判——部队可以为村庄提供保护,抵御散兵和土匪的骚扰,但村庄需要定期向部队缴纳粮食和牲畜;对于一些有手工技能的村民,还可以邀请他们加入小镇的铁匠铺或弹药车间,部队会为他们提供粮食和安全保障。
起初,有些村长担心部队会“强取豪夺”,犹豫不决。但当他们看到部队不仅没有骚扰村民,还帮他们赶走了一批抢劫的散兵后,终于放下了顾虑,纷纷与部队签订了合作协议。很快,周边村庄的粮食和牲畜源源不断地运往安娜贝格,缓解了粮食危机;几名擅长制作皮具的村民加入后,还成功用皮革修补了一部分马车轮胎,暂时解决了橡胶紧缺的问题。
“将军,您这招太妙了!”后勤官看着不断补充的资源,脸上露出了笑容,“按照现在的情况,我们的资源储备足够支撑到基础步兵装备改良研究完成,甚至还能有一些结余。”
冯·克劳斯点点头,心中却没有放松警惕——这些措施只是暂时缓解了危机,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问题,还需要通过战斗,夺取更多的地盘和物资。
第九节:敌军动向与战斗预判
就在冯·克劳斯全力解决资源危机的同时,派出的三支远距离侦察队也陆续传回了情报,让他对周边的敌军动向有了清晰的了解。
前往卡尔·马克思城(开姆尼茨)的侦察队汇报:苏军已经完全控制了卡尔·马克思城,城内驻扎着一个步兵旅和一个装甲营,近期正在向周边区域派出巡逻队,搜索溃散的德军,有迹象表明,苏军可能在一周后,向埃尔茨山脉方向发起小规模的清剿行动。
前往比尔森方向的侦察队则发现:美军已经推进到比尔森市区,正在与当地的捷克抵抗组织合作,维持秩序。美军的侦察机近期多次在埃尔茨山脉西侧上空盘旋,显然已经察觉到了这片山区有德军活动,但目前还没有派出地面部队的迹象,可能还在观察局势。
前往柏林西南方向的侦察队传回的情报则更为严峻:苏军已经对柏林形成了合围,城内的战斗进入了最后阶段,邓尼茨政府的残余势力要么投降,要么逃往西方,柏林沦陷只是时间问题。同时,苏军在柏林西南方向部署了大量兵力,防止德军向南方突围,其中有一支苏军部队,已经开始向埃尔茨山脉东北方向移动。
冯·克劳斯将这些情报整理后,在师部召开了军事会议,参会的有各营营长和参谋官。他将地图铺在桌面上,用手指在卡尔·马克思城和柏林西南方向的位置上标记出红色圆圈:“根据侦察队传回的情报,苏军很快就会对我们发起进攻,而且很可能是两路夹击——一路从卡尔·马克思城出发,向西推进;另一路从柏林西南方向出发,向南移动,目标都是我们的安娜贝格。”
贝尔曼中校皱起眉头:“将军,苏军两路夹击,兵力肯定不少,我们现在虽然有近9000人,但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3个步兵营和即将成型的山地营,补充营和劳役营的战斗力有限,恐怕难以抵挡苏军的进攻。”
其他军官也纷纷点头,脸上露出了担忧的神色。冯·克劳斯却显得十分冷静:“大家不用过于担心。苏军虽然兵力多,但他们的目标是清剿散兵,未必会投入全部兵力;而且,他们不熟悉山地地形,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。”
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我判断,苏军第一次进攻的兵力不会太多,很可能是一个步兵营加上少量装甲部队,主要是想试探我们的实力。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次机会,检验一下山地营的战斗力,同时也给苏军一个教训,让他们不敢轻易对我们发起大规模进攻。”
随后,冯·克劳斯开始部署防御计划:“第一,让冯·维茨兰的山地营,在卡尔·马克思城通往安娜贝格的必经之路——‘狼谷’,构建防御阵地,利用山地地形,伏击苏军的先头部队;第二,让步兵一营和二营,分别驻守安娜贝格的东北和西北方向,防止苏军从其他路线突袭;第三,步兵三营作为预备队,驻扎在小镇附近,随时准备支援各个阵地;第四,工兵连加快防御工事建设,重点加固小镇的外围阵地,设置反坦克壕和地雷区。”
各军官纷纷领命,转身离开师部,开始落实防御部署。师部里只剩下冯·克劳斯和贝尔曼中校,冯·克劳斯望着地图上的狼谷,眼神坚定地说:“贝尔曼,这场战斗,将是我们第233步兵师的‘成名之战’,我们必须打赢!”
第十节:铁锤待发与反攻之志
距离军事会议结束后的第五天,山地兵训练营的特训正式完成。冯·维茨兰少校带着450名合格的山地兵,来到临时师部,向冯·克劳斯汇报:“将军,山地营全体士兵已经完成特训,熟练掌握了攀岩、速降、山地伏击等战术技能,武器装备也已配备齐全,随时可以投入战斗!”
冯·克劳斯立刻带领贝尔曼中校,前往山地营的驻地视察。驻地内,山地兵们穿着特制的山地作战服,背着步枪和登山装备,整齐地站在操场上,眼神锐利,精神饱满。看到冯·克劳斯走来,全体士兵齐声高喊:“将军万岁!”声音洪亮,充满了斗志。
冯·克劳斯走到士兵们面前,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的脸庞:“你们是第233步兵师的核心力量,是守护安娜贝格的铁锤!很快,苏军就会向我们发起进攻,他们以为我们只是一群溃散的散兵,以为可以轻易消灭我们。但我要告诉你们,我们不是散兵,我们是精锐的山地兵!我们要让苏军知道,埃尔茨山脉,是他们的坟墓!”
士兵们再次高喊起来,士气达到了顶峰。冯·克劳斯满意地点点头,对冯·维茨兰说:“明天,你带领山地营前往狼谷,按照之前制定的计划构建防御阵地。记住,不要急于进攻,先利用地形消耗苏军的兵力,等到苏军疲惫不堪时,再发起反击,务必重创他们的先头部队。”
“请将军放心!”冯·维茨兰敬了个军礼,“我一定会带领山地营,打赢这场战斗,为第233步兵师争光!”
当天下午,系统界面弹出提示:基础步兵装备改良研究进度达到75%,预计2天后完成,研究完成后,步枪精度提升10%,机枪可靠性提升15%,弹药生产效率提升20%。
冯·克劳斯看着提示,心中更加振奋。基础步兵装备改良完成后,部队的战斗力将进一步提升,弹药供应也会更加充足,这对即将到来的战斗,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助力。
傍晚时分,冯·克劳斯再次登上瞭望塔,望着远处的群山。夕阳西下,将群山染成了金黄色,狼谷的方向被晚霞笼罩,显得格外宁静。但冯·克劳斯知道,这份宁静很快就会被战火打破,一场激烈的战斗,即将在狼谷展开。
“被动防御终是死路。”冯·克劳斯低声自语,目光投向了东面富饶的波西米亚盆地——那里有充足的粮食、石油和矿产资源,是苏军控制区的重要补给点。“等打赢了这场防御战,我们就发起反攻,夺取波西米亚盆地的资源,扩大我们的势力范围。只有以战养战,我们才能在这个乱世中活下去,才能让安娜贝格,成为真正的钢铁堡垒。”
晚风拂过,带来了山间的凉意。冯·克劳斯握紧了手中的望远镜,眼神中充满了决心。他知道,自己打造的这柄“铁锤”,已经准备就绪,只等苏军到来,便可挥出致命一击。而这场战斗,不仅是为了生存,更是为了未来的反攻之路,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本章结语
- 已占领区域:约280平方公里(通过扩张和控制周边要道,世界总面积约1.49亿平方公里,占比:约 0.000188%)
- 总兵力:8,915人(持续整合与训练中,首个山地营已完成特训,具备实战能力;补充营完成基础训练,可辅助防守)
- 系统资源:
- 人力:512(持续征募,新增35名有手工技能的村民)
- 石油:38(-4,高强度训练及侦察消耗,通过搜刮补充2单位,净消耗4单位)
- 弹药:92(+7,自制及缴获,新增“铁拳”反坦克火箭筒10具)
- 钢铁:55(+17,矿山恢复生产,每周稳定产出70单位左右)
- 稀有材料:12(+2,搜刮,新增5单位橡胶替代品)
- 备注:完成山地营特训,部队防御部署就绪,即将在狼谷迎战苏军先头部队;基础步兵装备改良研究进度75%,预计2天后完成;与周边村庄建立合作,缓解粮食与物资危机。
本章节完